老臺北新風華 大稻埕譜新曲

大稻埕1920S變裝遊行。圖/非池藝術網

文/非池中藝術網

「獨夜無伴守燈下,春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看着少年家」這首出自大稻埕詞人李臨秋的望春風,今年過了第80歲生日。

80年前的大稻埕,1920年代前後,是臺灣最繁華、最人文薈萃的地方。那時的大稻埕,文學藝術政商名流雲集

藝術家黃土水、倪蔣懷郭雪湖楊三郎陳清汾、呂鐵州陳德旺洪瑞麟,都曾在大稻埕活動,後來「臺陽美術協會」的畫家們,也常約在大稻埕「山水亭」裡聚餐

「臺灣的精英分子,那時候大概以住在大稻埕爲榮」大稻埕文史工作者永明說明,像郭雪湖就是大稻埕人,楊三郎也曾經在大稻埕租房子畫室,藝術家張義雄也都把畫室設在大稻埕。

80年前,大稻埕迪化街,常飄揚着各式商標旗幟,郭雪湖的《南街殷賑》,正是當年大稻埕的最佳寫照。六館街、拱形門廊老街一角,更不時出現在倪蔣懷、楊三郎等人的畫作裡。黃土水的《少女胸像》,至今仍收藏於太平國小校史室。

一間間茶行 一座廟宇 帶起大稻埕百年繁盛

而大稻埕的繁盛,始於英國人於大稻埕開港,帶來豐厚的茶產業商機。莊永明說明,當初英國人希望在臺灣,找到一個比滬尾(現淡水)更大的開港地點,在綜合多項考量後,選上了大稻埕。

開港後的大稻埕,有了茶產業,也開始透過海運,將茶外銷歐美市場,開展了「Formosa Tea」在世界飲料市場的地位。因爲茶產業利潤高,大稻埕的茶行,便一家一家開了起來......(詳全文:http://artemperor.tw/focus/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