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融入學科教育,北京化工大學打造八個校內勞動實踐平臺
新京報訊(記者 楊菲菲)用專業儀器檢測柳湖水質,修理廢舊自行車將其變爲校園版共享單車,種植中草藥瞭解它們的生長過程及功效……北京化工大學依託昌平校區的勞動實踐基地,把勞動教育與學生的日常課程、科研項目結合起來。目前,該校已有6個學院搭建了8個校內勞動實踐平臺,依託平臺申請的大學生創新項目共計19項。4月29日,新京報記者走進北京化工大學昌平校區,一探究竟。
6個學院搭建8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堤岸上綠草青青,湖水泛着微波,黑天鵝和野鴨在湖中游來游去。在北京化工大學昌平校區的柳湖邊,學生們有的拿着各種設備檢測水質,有的在搭建浮牀、種植水生植物,還有的在清撈雜草、維護堤岸……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
“現在的柳湖,水是景觀二類水質,景色也好看了,是我們校區的一個著名景點。”該校化學工程學院輔導員、柳湖環保公益實踐基地負責人顧峻宇回憶說,2019年時柳湖的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很嚴重,有一股惡臭味,屬於劣五類水。
兩年半的時間,柳湖的水質從劣五類水變成了景觀二類水,這一切離不開柳湖環保公益項目的實施。針對校園柳湖水體富營養化問題,2019年4月,化學工程學院環保志願者協會發揮社團青年志願服務優勢及環境專業優勢,成立了柳湖環保公益實踐基地,組建柳湖護衛隊,着力開展柳湖水質改善工作。
除了參與湖區日常清理維護工作,學生們還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積極探究水質成因,用專業知識解決水質實際問題。
目前,該校6個學院共搭建了化育百草園、柳湖環保公益、荷塘環保公益、宏德單車、草坪節水技術示範、數字化生態保護、天工潤澤園、務實維修工作站8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作爲開展勞動教育的校內勞動實踐平臺。學生在每一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都能真正運用所學解決問題。
柳湖、荷塘環保公益實踐基地讓校園水系變得更美,宏德單車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填補了校園共享單車空白……各基地的實踐成果讓校園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勞動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
如何讓學生們真正在勞動教育中有所收穫?北京化工大學給出的答案是把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起來。
4月29日,在宏德單車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學生們正在修理廢舊自行車,旁邊還擺放着幾輛用廢舊自行車改造而成的小拉車。
“我們學校比較大,每次開學的時候運送行李都不方便。我們就想用廢舊自行車改成小拉車。”該校機電工程學院機械製造專業的大三學生王昭表示,在改造過程中才發現這件事並不容易,要確定小拉車的結構,到底是後面放車斗還是側邊放車斗;如果在側邊放車斗,還要確定兩側用幾個車軲轆。
“小拉車比自行車長多了,車子主體長了,整個結構也變了,力矩也會發生變化。”王昭告訴記者,最後他們利用了學校工訓中心的工具,加上專業課《機械製造技術》中的知識,才改造出了理想的小拉車,“車子升級了好幾次。”
記者瞭解到,機電工程學院依託機械製造、工業設計等專業,充分利用校園廢棄的舊自行車,建立宏德單車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通過廢舊零件DIY“變廢爲寶、廢物利用”,重組了北化人自己的免費共享單車“宏德單車”70餘輛。
學有所得是不少學生的親身體驗。“薄荷的功能是清新口氣,還有很多的藥用價值,比如對胃痛、膽囊痛都有一定的舒緩作用……”在化育百草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工程專業的大二女生王瑾一口氣說出了薄荷的諸多好處。這些知識都是她在專業學習中會涉及的內容,“栽種這些中草藥,讓我更加了解這些植物,也更加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瞭解藥學。”
打造“1+1+N”實踐基地運行保障機制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北京化工大學作爲一所特色鮮明的院校,非常注重將勞動教育與專業知識相結合,把勞動精神養成、勞動能力培養、勞動習慣訓練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努力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育人效果,全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談到學校的勞動教育,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如是說。
爲了更好地進行勞動教育,該校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實踐基地運行保障機制,即“1+1+N”實踐基地運行保障機制,1個學院負責基地運行,1個科研教學項目進行支撐,N個職能部門承擔日常保障和支持工作。
北京化工大學北校區工作辦公室主任蘇建茹表示,這種方式可以拓展勞動實踐內容,讓勞動教育更貼近師生實際需要,也讓勞動教育實踐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