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二次放號”亂象裡的消費者們

4月5日,話題"註銷手機號等於出賣自己"衝上微博熱搜榜第一,引發熱議。

“註銷手機號等於出賣自己”衝上微博熱搜榜第一 圖/微博

該話題來源於安徽省銅陵市公安局民警"徐督督"日前在社交媒體賬號發佈的科普視頻。"徐督督"在視頻中表示:"註銷手機號等於出賣自己,隨手註銷的手機號很可能造成財產損失。當手機號不用或者不想用了,去營業廳註銷,過一陣運營商會重新將手機號投入市場銷售。下一個用你手機號的人,可以用手機驗證碼登錄你的支付寶、微信等各類軟件,後果不堪設想。不妨多做一步將相關綁定此手機號的軟件統統解綁,以及銀行卡預留的手機號也一定要修改,這樣就能做到萬無一失。"

"有時,它是一張莫名其妙賬單的來源,有時,它又是泄露個人信息的漏洞;最嚴重的,這個新手機號可能還會涉及個人金融安全。"

上游新聞瀏覽互聯網看到,"二次放號"相關話題已是老生常談,自2016年開始便有媒體陸續進行了多次報道,"二次放號"手機號的新老用戶會面臨哪些風險?有何新的解決辦法?上游新聞對此進行了瞭解。

信息泄露

銷號需付2萬餘元

網絡上關於對運營商"二次放號"的"吐槽"已經持續多年。

曾經歷過"二次放號"困擾的王女士介紹,自己在2019年新換手機號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接到催債的電話。對方語言粗鄙,完全不聽自己的解釋。最嚴重時,催債者會在凌晨3點打電話,很長一段時間內,王女士在晚上不敢開機。王女士曾與運營商協商換號,被告知號碼試用期不滿一年屬於違約,需要交幾百元的違約金。她對運營商解釋了自己正被"二次放號"困擾,運營商表示"解決不了",只能建議"與涉事方協商"。

多名用戶曾經歷過"二次放號"困擾,圖爲手機卡示意圖

2020年,西安網友郭先生也遭遇了王女士類似的經歷。他辦了新手機號,卻經常收到要來乾洗店取衣服的電話。由於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郭先生便想註銷該號。沒想到營業員告訴郭先生,該號爲靚號,在簽約時,簽署的協議是20年的,如果註銷需要承擔兩萬多元違約金。郭先生稱自己當時確實簽署了一份兩年的合同,但是從沒簽過20年的協議,註銷要先交2萬違約金,他無法接受。郭先生多次給客服打電話,尋求解決辦法,最終的處理結果是,給郭先生繳納500元話費當做補償,讓郭先生繼續使用號碼。郭先生拒絕了這個和解方案,多次溝通無果後,他投訴至工信部,得到的結果是建議自己到法院訴訟。

此外,北京的孫先生在某電信運營商處辦理了一個手機號,不過自從使用這個號碼後,孫先生就頻繁收到重慶交巡警的車輛罰單信息及登錄驗證碼,但實際上孫先生與罰單信息裡的車輛沒有任何關係。"肯定是這個手機號的前主人將號碼關聯了車輛登記信息,棄用這個號碼後也沒有變更,我才頻繁收到罰單信息,我也不知道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孫先生說。

天津的程女士頻繁接到一類話術極其相似的電話。"接通電話後,對方上來就說,徐工,您的消防工程師證是不是考慮掛出去……我一開始非常納悶,我不姓徐,我也沒有考過消防工程師證,後來我明白了,應該是這個手機號的前主人是‘徐工’,後來我接電話只要聽見‘徐工’兩個字就掛斷。"程女士說道。

此外,除了遭到無妄的騷擾,號碼的新用戶在註冊網絡APP時也會遭遇麻煩。在微博搜索可以發現,不少網友都遇到過新買的手機號已經被別人註冊的情況,有網友表示:"剛買不久的手機號,一登錄某APP竟然提示已註冊了賬號,而且那個賬號涉嫌違規被限制了某些功能。"

財產損失

號碼未解綁遭盜用近5千元

"二手"手機號不僅給新用戶帶來很大麻煩,也給原用戶帶來了困擾。"我之前的微博賬號是用原來的手機號註冊的,手機號不用之後,解不了綁。現在,那個手機號被別人用了,直接把我微博賬號的密碼給改了,我裡面的照片、私信等估計都被人看到了。"北京的江先生表示。

但相比於個人隱私泄露,個人財產信息的泄露更值得警惕。

此前據河南省洛陽市中院發佈的一起案例稱,被告人劉某發現新買的手機號註冊有訂餐平臺賬號,且綁定了銀行卡,只需輸入手機驗證碼即可支付。劉某多次偷用該平臺賬戶消費,致使殷女士銀行卡中累計損失4700餘元。

而因爲使用的是"二次放號"的手機號,更有人連自己的錢都取不出。

因爲舊手機號未解綁支付寶,有人銀行卡遭盜刷 圖爲相關漫畫示意圖(圖/新華社)

2016年,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的某案件也引發了擔憂。2015年11月,阿飛(化名)在佛山某通訊店以實名方式購買了某家運營商手機號。隨後,她通過手機驗證碼的方式直接申請並登錄了某支付軟件賬戶。2015年12月2日,阿飛向上述支付賬戶轉賬一萬元,卻發現無法使用該款項。無奈之下,阿飛報警並求助支付軟件公司,發現該賬戶是前機主阿華(化名)的。聯繫不到阿華,且無法與支付軟件方達成劃扣協議的情況下,阿飛以"支付公司的支付功能有缺陷導致其轉賬錯誤,且事發後該支付軟件拒絕將涉案錢財予以劃撥均侵犯了其對涉案款項的所有權"爲由,一紙訴狀將支付軟件方告上了法庭,請求支付軟件方承擔償還責任。法庭上,支付軟件方辯稱:阿飛在購買手機號時,運營商沒有告知該號碼爲"二次放號的號碼",運營商的過錯與支付軟件無關。而在判決中,法院支持了支付軟件方的意見。

資源有限

"二次放號"只爲彌補缺口

既然"二次放號"給用戶帶來了這麼多問題,那麼以不斷放出新號替代"二次放號"可行嗎?

"受制於人口基數巨大和號碼資源有限,不斷釋放新號的現實性不強。"一位業內人士解釋說,手機號碼共11位數,按照號碼編號規則,前3位指代不同運營商。"手機號碼後8位算起來才1億個號碼,很多人用2—3個號碼,平均下來,中國12—15億個號才能基本滿足使用需求。所以不對棄號進行回收利用太不現實,因爲號碼缺口會隨着時間的推移無限擴大,而回收利用後就相對沒那麼緊缺了。"

那麼增加手機號碼位數是不是能解決號碼資源緊張的問題呢?

在電信專家項立剛看來,如果將手機號由11位數字升級到12位,數量上或許能夠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以往電話號碼也是從4位數逐步升爲6位、7位到8位數的。不過,升級號碼數的成本顯然超出效益。"如此一來,運營商的整個管理系統都要升級,成本是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相應整個社會系統如銀行系統都要升級,成本擴張至千億元。"

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曉明則表示,雖然碼號資源循環使用有利於通信資源有效配置,但消費者作爲享受通信服務的主體,享有對其服務的知情權。在用戶辦理號碼入網協議時,運營商應明確告知該號碼是否爲"二次號"。

應對措施

多渠道可"一號通查"

上游新聞了解到,目前行業主管部門和通信企業已着手建立數據互通平臺,協調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間的信息互通和賬號管理。5日,據媒體報道,部分運營商已推出號碼在多互聯網平臺已註冊信息的統一處理。

以某運營商APP爲例,在頂部搜索欄輸入"一號通查"即可找到該服務。"一號通查"服務是碼號服務推進組在碼號服務平臺、運營商、互聯網等行業服務單位之間建立了手機號碼信息共享機制,並向用戶開放該服務,即手機號碼用戶查詢接入碼號服務平臺的互聯網企業及應用,並可申請清理該號碼下非本人註冊的互聯網應用的服務,以改善用戶在互聯網應用註冊的服務體驗,目前已支持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美團、大衆點評、小米等APP的處理。

工業和信息化部則已推出"一證通查"功能。用戶可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政務微信公衆號"工信微報""工信部反詐專班"微信公衆號、"中國信通院"微信公衆號以及支付寶"一證通查"小程序等方式,查詢名下手機號關聯的互聯網賬號數量。目前,"一證通查"功能已經支持查詢微信、QQ、淘寶、支付寶、抖音等多個APP的賬號綁定情況。

工業和信息化部已推出"一證通查"功能 圖/極目新聞

而對於騷擾電話,某電信運營商建議開通"高頻騷擾電話攔截"功能,對騷擾、詐騙電話進行攔截。"高頻騷擾電話攔截"實現按電話類型或分時段對騷擾電話進行攔截,其主要依據對騷擾電話的標記。該運營商同時提醒,騷擾電話標記主要來自於大數據和用戶標記,不能保證對騷擾電話100%精準攔截,同時個別號碼可能存在標記與實際不符的情況,請用戶根據需要選擇攔截的騷擾類型和靈敏度。

有專家認爲,破解"二次號"使用難題固然需要企業和運營商共同攜手,但也少不了個人安全意識的提升。有業內人士提醒,用戶自身需要樹立良好的風險防範意識,在更換手機號後,微信、銀行卡、網絡支付APP、常用網站、網盤等綁定信息及時刪除解綁,以防出現隱私被窺探、銀行卡遭盜刷等問題,同時也能規避給後續號碼使用者造成的影響。

上游新聞綜合自 中新經緯、環球網、澎湃新聞、中國證券報、工人日報、極目新聞、新京報、南方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