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發現救治傷兵 解放軍「戰場版」軍籍牌全面試用
▲解放軍新推出「戰場版」的軍人保障標識牌,不僅能進行身分辨識,還有助於在戰時快速提供傷兵後勤醫療保障。(圖/翻攝自中國軍網)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解放軍推出新版「軍人保障標識牌」(俗稱軍籍牌),已在海軍、空軍、火箭軍等13支各類型部隊展開全面試驗試用,進一步檢驗各項戰技術指標,論證不同環境的應用模式、平時和戰時應用的組織模式以及拓展應用功能需求。中國軍媒稱,這是加速與國際接軌、加快後勤保障大系統建設的實際舉措。
《解放軍報》指出,回顧世界戰爭史,軍人身份牌早在美國南北戰爭時,北軍就在部隊中開始配發。當時的身份牌只是一個小紙牌,上面寫着攜帶者所屬部隊番號及本人姓名,開創世界軍事史上軍人佩帶身份牌的先河。二戰以來,美國、俄羅斯、德國、日本等30多個國家軍隊相繼配發不同樣式的軍人身份識別牌。
中國方面則是在2011年推廣應用軍人保障卡,建立起軍隊人員「依卡管理、憑卡供應」的新型保障模式,主要用於平時。經中央軍委批准,2013年11月啓動軍人保障標識牌設計研製工作,推動軍人保障卡向戰場應用延伸,製作了集軍人保障卡、電子傷票、身份標識等應用於一體的軍人保障標識牌,成爲解放軍平戰時辨別身份的重要標識。
被稱爲「戰場版」的軍人保障標識牌,主要由主牌和副牌兩大類構成。主牌爲金屬材質,具有抗爆破衝擊和耐高溫等特性,表面蝕刻人員姓名、血型、保障號等基本信息,背面蝕刻二維碼支持快速光學識讀,可以作爲佩戴者的身份標識。
▼軍人保障標識牌主牌和無源副牌。
副牌又分爲無源和有源兩種。無源副牌內置射頻芯片,存儲人員基本屬性、保障數據、指紋特徵和數字證書等,支持面向個人的身份識別、供應保障等多種應用,不僅與軍人保障卡保持技術體制兼容,還增加了戰時電子傷票存儲功能,更加強調向實戰化聚焦;有源副牌含有射頻芯片,以及通信、定位、體徵監測和其他傳感模塊,主要考慮腕帶式佩戴方式,除具備無源副牌基本功能外,還支持定位、授時、無線通信、運動、方位、心率、體溫、高度、氣壓等多樣化功能,滿足平戰時人員佩戴使用要求。
此外,新版保障卡還可以在戰時感知人員傷亡位置、時間與傷情,爲制定醫療支援優先順序、後送程序提供信息保障,並能感知戰場軍用物資、彈藥消耗數量和裝備器材損害信息,爲制定戰鬥勤務支援補給程序、裝備器材調整更換與維修優先順序提供信息保障。特殊情況下運用搜尋定位功能,還可以實現在一定戰場範圍內的人員搜尋,爲及時發現救治傷員爭取時間。
▼腕帶式有源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