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午休不許出教室,中小學校在怕什麼?

課間午休,除了上廁所不許出教室是不少中小學校規定。究其原因,是一個“怕”字。

首先是怕孩子出事。走廊裡、樓梯間、操場上,孩子們難免奔跑打鬧,萬一磕了碰了咋辦?進而是怕家長“鬧事”。孩子在學校受傷,家長可能不依不饒,要求學校賠償。最後是怕給自己找事。一個班40多人,全校1000多個孩子,同時擁到操場上玩兒老師們管不過來。

然而,因噎廢食絕非良策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課間、午間給學生一定時間休息,既是爲了孩子們調劑身心更好地學習,也是爲了學生全面發展的長久之計。避免了眼前的“怕”,忽略了長遠後果,其實更可怕。

針對孩子們戶外活動不夠,身體素質下降,“小胖墩”“小眼鏡”越來越多的現象,“讓孩子們跑起來”日益成爲全社會共識。畢竟,未來要靠身心健康的他們創造,希望寄託在全面發展的他們身上

面對矛盾不退縮不逃避、勇於承擔一定的風險挑戰,本就應當是言傳身教給孩子們的成長姿態。何不開動腦筋在安全與快樂之間找到平衡點,把課間十分鐘和午間一小時還給孩子,讓他們走出教室,到操場上換換腦筋、放鬆心情、舒活筋骨?

做好保護和準備工作,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這一定是孩子、家長和學校共同的期待。要實現這個目標,一方面需要家庭、學校強化安全教育,讓學生們知道危險在哪裡、如何去防範;另一方面,應從制度上予以保障,建立完善校園傷害保險機制,錯開戶外活動時間、學校分不同區域分年級自由活動等。

其實,在課間、午休問題上,最需要的是學校和家長在共情基礎上達成共識。學校和老師們應當把胸懷放得大一些、擔當的勇氣多一些。當然,家長們也應有科學、正確的認識,將室外活動的風險視爲孩子成長的“必修課”。須知,得與失從來就是共生並存。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大人不怕,孩子們的空間纔會更廣闊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