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未來新經濟 林毅夫:大陸有很多彎道超車機會

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全國政協常委、大陸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林毅夫。(圖/CFP)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大陸今年兩會重頭戲之一,審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其中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循環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林毅夫接受媒體採訪時,針對大陸未來五年經濟發展願景,他表示,「新經濟給我們帶來很多機會。」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生物科技等,讓中國有很多彎道超車的機會。

陸官媒《中新社》報導指出,林毅夫說,「打一個比喻,大航空母艦和小漁船航行中碰到狂風暴雨,大航空母艦受影響小,(而)小船就可能翻船。所以內循環比重越高,自主可控的(部分)越多。」在林毅夫看來,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提高國內大循環的比重。

該報導數據顯示,中國2019年出口佔GDP(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爲17.4%,換言之,當年國民經濟有82.6%的國內循環,事實上已基本形成了國內大循環爲主體的格局。但林毅夫認爲,這距離構建新發展格局所需的國內大循環分量還不夠。

他進一步稱,美國2019年出口佔其GDP比重爲7.6%,日本的數據是13.4%,均低於中國。原因在於美日都是高收入經濟體服務業分別佔GDP的80%和70%,服務業中很多產品都不可貿易,服務業佔GDP比重越高,出口佔GDP的比重必然越低。

疫情時代,大陸持續力拚內循環經濟。(圖/路透社

「最重要的就是靠收入水平的提高。」林毅夫進一步指出,如何提高國內循環佔比?他認爲,收入水平越高,一方面會提升中國經濟體量在世界的佔比,另一方面會提升服務業在GDP中的佔比,國內循環的比重也會由此進一步提升。

至於如何讓中國人均收入提高?林毅夫說,「用發展提高收入水平。」如此,便要提升經濟效率、釋放發展潛力,而這又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讓市場資源配置當中決定性作用,例如完善金融體系、消除戶籍制度障礙、促進勞動力流動、落實土地政策;同時政府發揮好的作用,讓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同時發力

對於「十四五」期間中國的發展引擎,林毅夫強調的是「喜新不厭舊,傳統的引擎不能忽視。」中國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仍在追趕階段。比如製造業,同樣的裝備德國能賣500萬美元,中國只賣100萬美元,創新有一層含義就是在現有傳統產業裡,用更新技術生產更好產品。

▲林毅夫認爲,新經濟將帶給大陸很多機會。(圖/視覺中國)

未來五年還有哪些新機遇發展?林毅夫特別強調,「新經濟給我們帶來很多機會。」他也舉例,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都讓中國有很多「彎道超車」的機會。

林毅夫表示,中國經濟的生產、消費活動多,在此過程中積攢了大量數據,當數據轉變爲數字經濟時可以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在生產、消費中的浪費,所以應充分利用中國作爲一個有14億人口、有最完善的產業鏈大國優勢,加上技術創新,來提高中國發展和人民生活的質量,獲取新增長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