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那兩個患抑鬱症的優等生,我後悔讓兒子上最好的中學了

作者:主創團·小番茄

一直以來,我對兒子的教育可謂竭盡全力。

從初中開始,爲了督促兒子學習,我定下了嚴苛的家規。

“不能有自己的手機,不許看沒用的小說,不能用電腦打遊戲……”

在我的不懈努力和逼迫下,兒子終於考進了當地一所重點高中。

自從上了重點高中後,兒子從之前固定的全班前五一下子掉到了二十好幾。

他肉眼可見的焦慮,還不止一次跟我抱怨說:“課程太難了,作業太多了……”

我每次都安慰他:“沒事,好好努力,一定會慢慢追上來的。”

後來,兒子開始變得鬱鬱寡歡,經常莫名其妙地胸悶氣短、食慾不佳。

有天週一早上返校,兒子竟然哭着跟我說“實在不想去上學了……”還求我放過他。

我頭痛不已,實在想不明白,我辛辛苦苦地把兒子送進名校,爲什麼卻得到現在的結果。

直到最近看到兩個抑鬱症孩子的故事,我才從中找到了答案。

第一個案例,來自《壹次訪談錄》,一個叫北極的男孩。

2001年出生,現在23歲的北極,從小成績就特別優秀,曾一度被認爲是清北的苗子。

他在河南安陽縣一個小鎮讀完小學。畢業那年,媽媽希望他參加市裡一所重點中學的考試。

北極本不想去,媽媽勸他說去見見世面,還能衡量下和市裡孩子的差距,就算考上了還可以不去。

於是他去參加了考試,結果出乎意料,竟然考上了。

媽媽卻臨時變卦,覺得好不容易考上全市最好的初中,不去實在是可惜了,便非讓他去就讀。

北極雖然內心不情願,但是因爲順從父母,還是選擇去了市重點。

結果到了新學校,北極就開始各種不適應:

陌生的環境,離開熟悉的朋友,還有暗戀的女生,他每天特別孤單,心裡空落落的。

而且這所學校的氛圍特別卷,到什麼程度呢?

北極說,當時學校很多孩子熄燈後躲在廁所裡學習,那麼小的廁所隔間,能擠六七個人,有人趴在牆上,有的人趴在馬桶上,有人蹲在角落裡,人人都在卷。

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心理壓力,讓北極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

每到週日的晚上,他都會忍不住地崩潰、尖叫,甚至在週一爸爸開車送他上學的路上,都在不住的焦慮,在鬧市區打開車門跑出去,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放聲大哭。

中考的時候,他以全市第二的成績考進重點高中,老師都說他是能上清北的苗子。

可是就在他終於以爲能夠好好休息的時候,心心念唸的暑假,又被奧數班、提前開學填滿。

高壓之下,他開始對學校產生生理性排斥,後來經歷幾次退學、復學後,不得已輟學在家。

就這樣,一個明明前途無量、擁有美好未來的孩子,最後卻在無奈之中走向了隕落之路。

第二個案例,來自《壹次訪談錄》,一個叫小黎的女孩。

小黎是上海人,家庭條件很不錯。

她從小就是一個妥妥的學霸,聰明又努力,很少參加課外補習班。

後來,她偶然考進了一所全上海數一數二的初中。

在那裡,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

於是,她開始逼自己更努力,一天24小時恨不得都用來學習。

有段時間,她每天都要學到凌晨兩、三點,睡眠時間經常不足4小時。

對她而言,只有不斷地學習,她才覺得自己是對的,任何娛樂和放鬆,她都覺得是在不務正業,還會產生嚴重的焦慮和愧疚感。

長期壓力之下,小黎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症及抑鬱症,被迫休學在家。

可是父母卻不能理解,不斷勸說她去上學。

結果開學第二天,她就爬上班級的窗臺,試圖自殺,還好被巡邏的家長救了下來。

當被問到“有沒有覺得美好的事物”時,小黎毫無感情地脫口而出:“沒有。”

“那麼,有沒有留戀的家人或朋友呢?”

“也沒有。”

明明是人生最美的年紀,小黎卻對人生充滿絕望,甚至覺得自己就是個垃圾,實在是讓人心痛無比。

看完這兩個案例,會發現一個共同點:

這兩個孩子其實都是所謂的優等生,並且都就讀於當地所謂的名校。

陳默老師根據大量臨牀經驗發現了一個規律:抑鬱的學生中,優等生居多,且數量上呈逐年上漲趨勢。

心理學專家賀嶺峰,就曾費盡心力託關係把女兒送進了全區最好的小學。

但女兒成績一直不好,表現得也一直鬱鬱寡歡。但是他那會忙着賺錢應酬,對於女兒甚少關心。

只是覺得女兒成績跟不上就是家長做得不夠,所以就想方設法給她請家教、盯着她寫作業等等。

直到女兒後來上了初中,他才慢慢了解到女兒遭受着怎樣巨大的壓力。

他覺得,自己這輩子犯過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女兒送到了全區最好的小學。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主任胡鄧發現,相比普通學校來說,名校學生出現抑鬱症的概率會更高。

因爲進入名校,就意味着要面對跌落谷底的心理落差、老師的嚴苛、排名的焦灼、以及來自家人的高期待。

這些壓力就像一根根刺一樣,懸在每一個孩子頭頂上,稍有不慎,就會把孩子扎得徹底遍體鱗傷。

作家王食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有個發小,兩口子特別重視對孩子的教育,覺得把孩子送進好學校,就相當於上了一層保險,能順利考上大學,就算把兒子培養成才了。

於是,小學時,就把孩子送進當地最好的小學;

到了中學,又花重金將兒子塞到省會城市的私立寄宿學校;

中考後,又託人把兒子轉入重點高中。

可兒子的成績卻始終沒有起色,不僅如此,在學霸遍地走的好學校裡,兒子經常被老師和同學嫌棄。

孩子試圖跟父母抗議、溝通,可每次換來的,只有父親的責備和毆打。

有一回,老師給孩子媽媽打電話告狀,被孩子爸爸知道了,又是一頓拳打腳踢。

誰知第二天,兒子就從教學樓的10層一躍而下......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劉擎說過一句話:內卷是要付出代價的。

名校不一定是通往成功的階梯,也可能是把孩子推向深淵的牢籠。

每位家長都想盡自己所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這無可厚非。

但是盲目的搶跑和內卷,只會壓垮孩子脆弱的內心。

電影《學爸》中,雷大力爲了讓兒子雷小米能上好一點的小學,可謂是費盡心思。

他放下面子四處求人,高價購買兇宅學區房,抵押店鋪籌錢備考,開始帶着孩子輾轉於各個補習班……

而雷小米呢?被迫穿梭於各個補習班,往日活潑開朗的他,變得越來越沉默、憂鬱,自信全無。

最後,雷大力在把自己和兒子弄得身心俱疲之後,終於醒悟:

父母想給孩子的未來,和他自己應該走的未來是不一樣的。

他決定不再逼孩子上所謂的名校,而是找回原本那個活潑、快樂的兒子。

“是誰說小鯉魚一定要跳龍門?我想,這個世上有江河湖海,只要是他想去的,總有一汪水能讓他好好活着。”

結果雷小米就讀了家附近的普小後,不僅每天過得特別快樂,還混得如魚得水,獲得了代表學校去演講的機會。

要知道,教育從來不是把樹苗拔高,而是爲Ta培育適宜的土壤。

所以說,如果真心想爲孩子好,不一定是要把孩子送進所謂的名校,而是去找最適合他的。

只有孩子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片土壤,他才能真正紮根、茁壯成長。

紀錄片《了不起的媽媽》裡,有一個海淀學霸媽媽李琦。

她的兒子小帥雖然在人大附小讀書,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學渣。

李琦也嘗試過努力“雞娃 ”,但均沒有成效。

在一番焦慮後,她選擇與現實和解:

“孩子生下來就有他的使命,他有他的一條道。

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發揚長處、規避短板,最大限度地發揮孩子的潛能。”

她敏銳地感知到,雖然小兒子成績不好,但是在其他方面很有天賦:

比如他很喜歡賺錢,喜歡剪輯視頻、玩遊戲、研究數碼,經常幫別人解決選購電腦的問題。他還在學校創辦了出版社,做得風生水起。

李琦很支持兒子這些“無用”的愛好,不再給他施加學習壓力。

爲了不給孩子太大壓力,她還放棄了人大附中的“早培選拔”,決定等候“派位大鍋飯”。

因爲她相信,孩子將來一定可以靠技術吃飯,成爲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比如醫生、工程師。

其實,孩子就像植物,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有的是小草,看着矮小卻生命力頑強;有的是大樹,枝繁葉茂,還能做棟樑;有的其貌不揚,卻能結可口的果子……

父母要做的,是理解和悅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關注並呵護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需求,然後允許他以自己獨有的姿態綻放。

想通這些之後,我才明白兒子最近問題的癥結所在。

我也才理解,如今的兒子身上揹負着多少壓力。

看着憔悴不堪的兒子,我在和隊友商議後,終於下定決心,讓兒子轉到家附近的一所普通中學。

我也決定不再要求兒子一定要考出好成績,而是給他一個溫暖自由鬆弛的家庭環境。

上不上名校,成績好不好又怎樣呢?我相信我的兒子未來不管在哪裡,從事什麼工作,都一定會綻放出自己的光彩。

也希望各位家長都能看透教育的真相,放平心態,和孩子同頻共振。

願每個孩子都在適宜自己的土壤中生根發芽,結出最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