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書摘》猶豫及拖延的管理風格

梅克爾則採用同樣的「三米高跳水臺」原則來領導她的政黨以及那些來自西德的競爭對手,這些人擁有遠大的政治野心、可靠的人脈網絡及強大的自信,不過她纔是那個最後一刻縱身而躍、勇敢行動的人。(圖/路透社)

梅克爾曾講述過一段她的童年往事:學生時代有一次上體育課的時候,她站在高度達三公尺的跳水臺上一直等待,直等到下課鐘響的那個瞬間,她才縱身一躍而下—這個時間點既不會太早,但也不致於太晚而拿不到成績。

她提起這段往事是有用意的,因爲這個故事正好反映了她的基本管理原則,也就是一種拖延、猶豫的風格:堅持至最後的關鍵一刻。這種特質,在他人眼中或許是個缺點,但她將它視爲自己的強項,強調自己擁有等待的能力:「爲了避免讓我表達出來的意見在事後引起爭議,我寧可給自己充分的時間(準備)。」

因此,她的故事和她前任的總理施若德(Gerhard Schröder,綽號Acker「犁田」)非常不一樣。施若德喜歡把自己描繪成低層社會出身的人,少年時期馳騁於低地薩克森區奧斯特哈根(niedersächsischer Osterhagen)村莊的足球場,與家境更好的對手辛苦競爭。而梅克爾則採用同樣的「三米高跳水臺」原則來領導她的政黨以及那些來自西德的競爭對手,這些人擁有遠大的政治野心、可靠的人脈網絡及強大的自信,不過她纔是那個最後一刻縱身而躍、勇敢行動的人。她告訴媒體:「我想,我是在那關鍵的一刻變勇敢了。」一九九九年間她帶領德國基督教民主黨(CDU)獲得一系列國內大選,卻爆發黨內多位大老涉入政治獻金醜聞,包含她的良師、前總理柯爾(Helmut Kohl)。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她化解了柯爾等人的政治獻金醜聞危機,當天在法蘭克福匯報一篇她的投書中,她向自己的政黨預告:她將擺脫過去的黨內沉痾,走出自己的路線。在那個關鍵時刻,許多重要大老如時任基民黨主席的沃夫岡.蕭伯樂(Wolfgang Schäubler)、年輕戰將如羅蘭.科赫(Roland Koch)、彼得.謬勒(Peter Müller)等人也已站在跳水臺上,但是在鈴響的那一刻,他們卻缺乏那股向下跳的勇氣。

二○○八年九月,全球金融風暴開始的初期,身爲總理的梅克爾否決了金額高達數十億歐元的經濟振興方案。她一直等到當年底、德國經濟瀕臨崩盤的最後關鍵一刻,才下決心出手挽救經濟危機。面臨難民潮危機的時候,她一直等到二○一六年才與土耳其談判簽訂收容難民協議並關閉德國邊境,使難民不再涌入。新冠疫情危機出現,梅克爾幾經內心掙扎,最後決定歐洲國家共同舉債。二○一八年她面臨了本身的抉擇:就在她主動辭去黨主席,時程上似乎太慢的同時,放棄續任總理職位,並宣告她將於二○二一年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她前幾任的德國總理,還有國際間許多大國元首,常常喜歡放手勾勒未來的遠大願景,結果卻在一夕間計劃落空。反觀梅克爾,她習慣以另一種方式面對政府日常挑戰:等待、安靜、觀察,直到關鍵一刻纔出手。這種「拖延」的原則在許多時候是她最大的弱點,這也反映在她好幾次連任總理的時候—導致她雖然當選,不過基民黨必須被迫與其他政黨協商組閣,所以她的因應之道就是放棄自己的想法和目的,以便協調眼前政治上毫無頭緒的情況。

「耐心地等待,希望有些挑戰會隨着時間而自然獲得解決」,這是前總理柯爾教她的。梅克爾可以等,直到時間之魂趕走了日常所帶來的問題,或者等到四面八方蜂擁而至的壓力達到極點的時候,這時候答案或者是政治上的折衷方案自然而然就出現了。

她提高警覺,暗中守候,竭力聽取專業意見,聆聽道德團體的看法,又盡力掌握社會大衆的輿論,一直到她能夠掌握其他人所欲採取的步驟和想法之後,這時她纔會出手,擔任居間的協調者。她將自己的企圖心隱藏起來—她個人的企圖心很少在政治上產生作用,她任內反而更常追求適當地、適度地使用權力。這種作法,在總理辦公室的同僚們稱之爲:「在事情發生之前,先預先想到事情的結果。」然而,結果在事情發生前是空的,只有等到經歷過才能填滿它。

這是一種對於政治工作的消極認知:她強調的是承擔責任、處理眼前事務,而非畫大餅規劃遠大前程。

(本文摘自《梅克爾總理時代》/遠流出版)

【內容簡介】本書是德國最受歡迎的全新梅克爾傳記採用獨特的角度來理解梅克爾其人:以東德爲原點適切呈現出這位「隱身在總理職務背後的人」真正的內心世界與決策管理風格。

‧ 作者解釋了梅克爾爲什麼會成爲今日的她。她在東德學到「靜悄悄地過日子」與「從不輕信他人」日後在政壇上遇到混亂時她會退到一旁冷靜下來做出思考就算情勢再艱難也始終保持理性靜待最佳時機纔有動作。

‧ 她創造了 21 世紀領袖的新典範:自信、不虛榮、務實而有效地處理問題沒有一絲激動。當她在墮胎合法化、婚姻平權等議題上與黨內保守派意見不同也能技巧地協商反對黨提出符合她想法的議案然後自己棄權或投下反對票。

‧ 她爲德國在全世界找到了一個全新的定位:低調而沉着自信而穩定不脅迫鄰國成爲全歐洲的主導力量。過程中梅克爾也登上「歐洲內政的萬有引力中心」。

本書從童年、從政、女性議題、男性政爭、成就、過錯等主題呈現不同角度的梅克爾揭露她在生涯起伏間如何展現面對危機時的最佳決策風格以及知道何時該做何事的智慧。

【作者簡介】烏蘇拉‧維登菲(Ursula Weidenfeld)

生於 1962 年先後在波昂及慕尼黑大學修習經濟史。她曾擔任德文《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駐柏林特派員、柏林《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副總編輯等職務着有多部專書並獲 Lugwig Erhard 經濟報導獎。

【譯者簡介】文藻大學專業翻譯團隊

張守慧 (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教授)德國特里爾大學德語文學博士現任文藻外語大學圖書館館長曾任歐亞語文學院院長、德國語文系主任、東南亞語言教學中心主任、歐盟園區主任、高雄市中德文化經濟協會理事長以及中華民國德語文學者暨教師協會理事長並且獲頒德國在臺協會「德臺友誼獎章」。

周欣 (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助理教授)德國佛萊堡阿伯特路德維西大學近代德國文學博士。曾經擔任「臺灣國際花藝協會(IFD)」口譯工作筆譯 Christine Nöstlinger(作者)《兒童矯治機》一書遠流出版社2006。

楊燕詒 (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專案助理教授)德國國立烏茲堡音樂學院最高演奏文憑德國歌德學院德文大文憑。曾經擔任國立交通大學語言教學與研究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張翠蘚 (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兼任講師)德國曼漢大學教育、社會系碩士。研究專長:德語教學

《梅克爾總理時代》/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