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書摘》交通識別 打造喚起共感的移動指引

臺北捷運新識別不僅考量當代的設計潮流,更將動態特性一同納入設計要素,在保留既有標誌型態與色系下,傳達北捷的新時代展望。(攝影/蔡耀徵)

便利的交通運輸系統穿梭臺北城,漫步臺北街道感受城市的脈動,縱使迷途於巷弄小道,一旦走出巷口,看見熟悉的公車立牌、捷運標示或是方向指引,安心感便油然而生。透過「Plan b Inc. 」創辦人遊適任的分享,看見臺北的交通識別系統在時空更迭間化爲集體共感,與市民、遊客的生活經驗一起成長,共同撰寫屬於這個城市的故事。

臺北捷運的新識別以更簡練的設計呈現,在不同載體呈現,都能「一目瞭然」。(攝影/蔡耀徵)

臺北捷運的新識別以更簡練的設計呈現,在不同載體呈現,都能「一目瞭然」。(攝影/蔡耀徵) (2)

與時俱進的交通識別

交通識別最主要的功能,即是指引民衆搭乘交通運具、指示移動方向及提供安全提醒,除了應顯眼易辨識,識別圖示設計也展現城市的特質。

近年來,簡潔成爲當代設計潮流,因此在交通識別系統的設計中,不僅要融入簡潔的設計元素,更力求借此體現城市品牌概念,傳達城市精神,讓市民及國內外旅客都能夠「一目瞭然」。「識別標示首重功能性,要站在使用者體驗的立場來思考,以臺北捷運來說,其圖示在Google map 的呈現就相當簡潔明瞭,不會與周邊的識別有所混淆。」操刀北捷新識別設計的顧問企畫公司「Plan b Inc. 」創辦人遊適任表示。

而隨着時代變遷,人們對於美感有了新的體驗,如何在保有功能性的同時,也延續民衆對原有交通識別的認知基礎,設計出符合時代潮流的新辨識,已成爲交通辨識系統設計革新的當代課題。

以北捷爲例,自1991 年即開始發展識別標誌,民衆對其已有根深蒂固的認識及印象,因此在北捷邁入25 週年之際,臺北捷運公司決定發展全新的品牌識別,於是Plan b Inc. 以「臺北城市,捷運生活」爲核心概念,強化了識別設計的線條流動感,以呈現車廂移動、資訊交流的速度感,展現臺北捷運的全新展望。

「臺北捷運不只是公共運輸系統,也承載着民衆對未來生活文化的信念與企圖心。」遊適任說,交通運輸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交通品牌辨識的革新,也可說是讓日常使用的民衆,意識到生活改變的最直接的一種方式。」

由設計師提出的國光客運全新識別提案,雖未實際運用,卻也反映當代交通識別重視的簡約、易辨認等特質。(圖/ ChanMing Hsu)

臺北幹線公車識別以黃、藍、綠色弧行線條傳達城市交通與人羣緊密的連結感,手機、電腦觀看時, 更易於辨識。(攝影/黃政達)

數位時代下的識別美學

「從交通辨識系統的演變就可看出時代推演的脈絡。」遊適任說,過去使用者多半是透過實體輸出品接觸到識別系統,但在數位媒材發達的現代,人們常藉由手機、平板等多元數位載具接觸這些識別設計,因此設計思維須考量載體的不同,大膽地嘗試、翻轉傳統,同時也要注意載體閱讀的共融性。遊適任說明,像是顏色的彩度、圖示在數位載體中的呈現方式,以及是否適合放大縮小閱讀等,因此未來的識別設計,都建議逐一修整線條細節,並讓標誌本身具有開放感,讓標示在數位媒介上能夠清楚地呈現。

遊適任也表示,對於服務範圍遍及全國大小鄉鎮的國光客運,近期也有設計師提出全新的識別概念建議。以轉動車輪、夜間車流景象爲靈感,運用多個半橢圓爲設計元素,簡潔大方而具動感,交織出國光客運車體流動的品牌意象。雖說目前並非正式提案,但光是拋出這樣的想法,便足以讓人期待交通品牌識別所具有的開創性。

而2017 年推出的臺北幹線公車品牌識別系統,正是落實當代設計的最佳範例。除了運用在數位載具上能清晰顯示的黃、藍、綠三種色調,弧形交錯的線條,傳達在十字路口邁步疾行的意象,搭配公車LED 動態顯示,更能傳達臺北幹線公車將市民與城市緊密連結的意象。

在臺北街頭識別臺北

除了交通運具的品牌識別設計,臺北街頭各種號誌、指標,都堆疊出臺北的城市樣貌。例如有些路面會標示有大人牽小孩的圖像,也是反映臺北友善氛圍的表徵。對遊適任而言,臺北就像是世界的縮影,近年來發展的交通識別都能感受到以使用者體驗爲基礎。不過他也打趣地說,以臺北市的人行道識別爲例,有像是仁愛路、博愛路等「已發展」人行道,包括完善的標示搭配專用道路;但也有簡單在路邊塗以綠漆的「發展中」人行道,而臺北的城市發展就是在這樣的迴圈內進行辯證,創造出屬於臺北街頭的層次感。

此外,識別需要呼應城市環境也是當代的共識。例如GoShare、WeMo 等共享交通的識別,也是以簡明、具有流動感的風格爲主,尤其識別色系以藍、綠爲主,不僅傳達品牌對綠色永續的倡議態度,整體車身色彩也呼應識別設計,在城市流動間,不會過於搶眼跟醒目,注重與建物跟環境的和諧感。

「臺北或許不如臺南那類城市有歷史韻味,卻能發展出一套具備現代感、足以辨識臺北的風景。」辨識臺北,從交通運輸系統品牌革新開始,發揮集體共感的力量,打造屬於當代的交通新生活模式。

遊適任認爲臺北的人行道,雖然具有「已發展」跟「發展中」兩種模式,未來若能因地制宜設立,將能讓交通識別發揮最佳作用。(攝影/黃政達)

遊適任認爲臺北的人行道,雖然具有「已發展」跟「發展中」兩種模式,未來若能因地制宜設立,將能讓交通識別發揮最佳作用。(攝影/黃政達) (2)

本文作者:韋森

(本文摘自《臺北畫刊11月號646期》)

《臺北畫刊11月號6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