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書摘》大債時代來臨 活不起的未來

(圖/遠見提供)

「大債時代」真的來了!新冠疫情肆虐下,全球資金氾濫,引爆各國股匯市、房價飆漲,更衍生財富分配不均等後遺症。臺海局勢緊張,也讓國防預算不斷攀升。據統計,每位國人平均揹負的公債,加計潛藏債務,已高達109.39萬元。

臺灣人不僅揹負「大債」,更面臨長期低薪、房租與外食費飆漲、貧富懸殊加劇、長照等棘手難題。後疫情M型社會,青貧世代、流沙中年、下流老人將愈來愈多,當籠罩在「活不起」的陰影中,我們真能掙脫宿命、盼來曙光?

編按:本期報導臺灣民衆在大債時代下,所承受的公債、租金與外食、買房及長照等負擔,下一期將帶您一窺臺灣社會「30世代」「40世代」「流沙中年」的困境,敬請期待。

新冠疫情肆虐近兩年,不僅危及人類性命、改變世界秩序,更揭開「大債時代」的序幕!由此引發的長期性通膨,導致錢愈來愈薄,恐讓更多人瀕臨「活不起」的未來。

近12年來,爲因應全球歷經的兩次嚴峻考驗,包括2008年的金融海嘯衝擊,以及2020年的新冠疫情蔓延,各國央行均展開「大撒幣」救市行動。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資料顯示,今年全球第二季債務總額將創新高,高達近300兆美元(約新臺幣8400兆),佔全球GDP 353%,遠超過金融海嘯時的負債幅度。

大債衝擊!臺灣平均每人負債109.39萬元

全球資金氾濫,引爆各國股匯市、房價飆漲,更帶來財富分配不均等後遺症,臺灣也不例外。

中央與地方債,從2016年的6兆2082億元,攀升到2021年預算債務餘額的7兆1772億元,增加9690億元(15.6%),平均每人負債30.63萬元。

六年內,中央債務漲幅達17.26%,新增9218億元;地方債成長5.43%,爲472億元,六都增加504億元,其餘縣市反而減債32億元。

累計今年前9月實際預算數爲6兆4250億元,依照此花錢速度估算,將超出編列的7兆1772億元。

其實,還有一大筆政府強調「不是負債」的潛藏債務。根據主計總處最新統計,2020年底,中央及地方潛藏債務共18兆4534億元,較2019年底增加2524億元,包含軍公教、勞保退休給付……。對此,財政部總是這樣宣稱:「依國際組織標準,潛藏負債不計入一般政府負債。」

不過,當勞保基金將提前於2026年破產的消息曝光後,行政院院長蘇貞昌便公開背書,說絕對會負起最終支付責任,「政府若沒倒,勞保不會倒。」2020年補撥200億元,今年預計填補220億元。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周信佑指出,當政府公開承諾支付,潛藏負債就已經符合《公債法》的定義,臺灣的公債將增至25兆6306億元,每人負債高達109.39萬元。

尤其,政府從1998年迄今,共編列20、30次的特別預算,幾乎都靠舉債而來,例如八年8400億的前瞻計劃。且光是因應新冠疫情,四次追加預算共8394億,其中必須借貸8094億。

特別預算爲臺灣獨有制度,爲年度預算外,因應緊急重大情事才能提的預算,蔡政府卻將此當成舉債的方便門,成爲史上運用特別預算最高的政府,以規避舉債上限、造成財政收支平衡的假象。監察院、立法院預算中心因此提出警訊:當特別預算「常態化」後,不僅加速債務累積,也會衍生出各種弊端。

這幾年來,不平靜的臺海局勢,更讓國防預算不斷攀升。民國106年度爲3192億元,月前行政院公佈明年(111年度)將達3726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並將編列2000億特別預算研製飛彈。學者預估,未來幾年,是向美軍購的交付高峰期,國防經費有限,恐將入不敷出。

最終,所有公債都會回到老百姓身上。

如同《紐約時報》知名作家約翰.墨爾丁(John Mauldin)在《終結大債時代》書中揭示的,當英美歐日狂印鈔票,舉債就像沒有明天一樣,破產與違約像家常便飯,最後所有人都會被拖下水。「不用懷疑,我們是在做債留子孫的事……。」

這段話也印證了「後疫情」的2021年,全球債務攀升,加劇貧富落差。

今年初,國際慈善救援組織樂施會(Oxfam)發佈《世界不平等報告》指出,病毒感染雖不分貧窮貴賤,但因各國復甦政策偏差,導致全球經濟結構失衡,加速「富者恆富,窮者更窮」。

以全球前1000名富豪爲例,從去年2月疫情開端起算,金字塔尖端遭遇的經濟衝擊,在3月時已觸底,11月的財富,更回到「疫前的99.9%」。

樂施會得出殘酷結論:全球最有錢的1%,九個月就度過寒冬(2008年的金融海嘯花了五年時間),但其他人的經濟損失,要十年以上才能復原。

後疫情的M型社會,讓更多人籠罩在「活不起」的陰影中。《遠見》針對主要勞動人口進行探討,其中,戰後嬰兒潮的「50+」享有最多經濟成長紅利,「40+」「30+」逐漸遞減,呈現「一代不如一代」的趨勢。

30+族羣:難奉養爸媽,也養不起下一代

不僅如此,世代內的落差也日益明顯,大至一個國家,小至一間辦公室,並存着兩個世界。

在臺北東區上班的36歲陳家儀(化名)家境優渥。生長於傳統大家族的她渴望自由,想出去獨立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買房。

從小跟着媽媽到處看房,無形中養出理財觀念,「置產是最好的投資,」她在下班後額外接案,29歲就擁有臺北蛋黃區第一間房,前兩年又拿第一間的房租,來養第二套房。

陳家儀不否認出國遊學、首購50%的資金,是由家人支付的,很想證明自己價值的她,力行簡單生活,29吋行李箱就能打包所有家當。她希望能「以房養房」當包租婆,打造老後的收入來源。

她的朋友圈也幾乎人人衣食無虞,每年出國度假一、二次,連住房都由爸媽備好。因此,第一次聽到有同事的家庭環境不好、入不敷出時,「我真的有小小震撼到耶!」陳家儀沒想到,同一間辦公室,竟有這麼大的落差!

網路常有「投資還不如投對胎」的討論話題,這並非網友的自怨自艾,陳家儀的同事王筱芳(化名)就感同身受。

38歲的她,是「30+」單身女性縮影。身爲獨生女,長相甜美,「肯定是被爸媽捧在手心上的公主。」

事實上,恰好相反,王筱芳出生農家,南部私立大學畢業後,一心向往都會生活,想北上翻轉命運,但很快就夢碎了:第一份薪資1萬8000元,直到轉職、月入2萬4000元,纔有能力還每月5700元的學貸,「偶爾還是會週轉不靈,得跟父母求救,」她說。

但,薪水永遠趕不上房租、伙食費的增長速度。想住好一點,從月租5300元的木板房,搬到新北市蘆洲小套房,房租變成1萬2000元,等於得多付1.26倍。

生活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父母還擔心她老後無人依靠,催婚催到令人窒息。

直到近幾年,他們看到低薪環境導致很多人未婚的現況,纔不再念叨。王筱芳爲了讓父母死心,甚至直言:「你們要有心理準備,我們家可能到我這一代就斷了。」

她的語氣中透着無奈,「活得很辛苦、也養不起爸媽,根本沒能力給下一代承諾與未來,怎麼敢想結婚!」一語道出「30+」殘酷的人生體悟。

十年前,當她存到一筆錢帶家人出國,看到父母首次搭機的興奮,卻悲從中來,「一個人要養三個人」的焦慮感油然而生。

還完八年學貸,她試着買盤後零股,想「以小搏大」改善生活;又擔心被裁員,急着學第二專長。她的願望很卑微,「可以工作到65歲,當洗碗工也沒關係,能多存一點錢,退休過日子。」

王筱芳並非特殊個案,而是通案。「大多數同事的學經歷都不錯,但跟我一樣日子不太好過的很多,只是不想讓外人知道而已,」她赫然發現不少「30+」「40+」都面臨共同難題。

有次聚會,37歲的學妹語出驚人:「我可不可以活到60歲就好?看到很多人晚年淒涼,不希望將來變得又老又病又窮。」

這席話觸動大家的敏感神經,空氣也爲之凝結。王筱芳回到套房後,「又老又病又窮」六個字盤旋不去,她滋生出強烈的急迫感,想積極預備老後生活。

學妹卻截然不同,不想活到走不動又生病的她,屬於及時行樂的月光族,哪裡有好吃好玩,率先體驗。

不過,與已婚的「40+」姊妹淘相比,王筱芳還是慶幸自己單身。原本打扮入時的學姐,被孩子、家務團團包圍。一家四口靠先生一份薪水養活,還要擔心下一代輸在起跑點,帶孩子上補習班、才藝課,拉拔到碩士畢業,至少也要花500萬元。

「活不起」的未來,五大困境籠罩臺灣

從這些人的身上,看到臺灣未來恐怕「活不起」的五大困境。

首先,未出社會就負債,包括不斷攀升的公債,以及個人學貸。今年9月底,yes123求職網調查顯示,64.1%「半工半讀」學生入不敷出,甚至負債,其中42.8%還在背學貸,以當年起薪計算,要11.6個月「不吃不喝」才能還完。

有償還能力,負債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薪水回不去了。

長期低薪成爲第二個活不起的困境。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李沃牆分析,主因是產業無法轉型,98%中小企業難以加薪;再來是邁入高齡社會,人口紅利消失,中小企業趨於保守存糧,更不想加薪;第三是學歷貶值,導致大學及碩士畢業生起薪停滯不前,實質薪資不升反降,1990年,碩士起薪4萬6000元,現在約3萬5000元。

「結構性問題無解,薪資註定回不去,」李沃牆說,企業、個人或薪資都朝向M型化。2020年,臺股總開戶達到1124萬人,平均每位股民賺100萬元,請問散戶到底賺多少錢?

長年觀察房價與薪資走勢的住商不動產發言人徐佳馨坦言,「臺灣薪資的天花板,幾乎就是美國的地板。」

根據調查顯示,1978年後出生(小於43歲)的世代,是臺灣從1948年以來,平均實質所得最少的一代;1965至1970出生的,是平均所得最高的族羣。

徐佳馨有感而發,「六年級中後段班是分水嶺,享受不到經濟起飛紅利。30、40世代有點生不逢時,說什麼臺灣錢淹腳目、經濟奇蹟,他們完全無感。」

近20年來,低薪問題嚴峻,臺灣也誕生了一羣「青貧世代」。根據主計總處資料顯示,2019年,796.7萬名受僱員工的平均年薪是64.4萬元、中位數49.8萬元,亦即有五成、約398萬人的年薪在49.8萬元以下,月薪不到4.15萬;若依薪資高低分爲9個十分位數,年薪34萬以下有159.34萬人,亦即有二成的月薪不及3萬(2.833萬),其中79.67萬人(一成)的年薪低於29.1萬元,月薪低於2.425萬元。

1111人力銀行10月的調查也顯示,53.4%受訪上班族,超過三年沒加薪,百貨販售業最「薪酸」,平均四年三個月沒有動,其次是民生服務業的三年八個月。

第三個困境是「生活大不易」,買不起房,又要忍受不斷上漲的房租與外食費。

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表示,去年突發的疫情,更惡化青年勞工的財務,甚至要紓困跟金援;加上物價變化大,伙食費、房租吃掉不少薪水,不僅是「無殼蝸牛」,還有可能淪爲「啃老族」。

第四個困境是貧富懸殊加劇。主計總處公佈2020年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最高20%與最低20%的差距已擴大至6.13倍,連續三年上揚,並創下八年以來新高,顯示臺灣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中。

瑞士信貸發佈的「2021年全球財富」報告也指出,預估到2025年,臺灣百萬美元富豪人數將成長超過69%,達103.1萬人,超越南韓(68.6%)、新加坡(61.9%)及香港(59.8%);貧富懸殊更大,衡量貧富差距的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臺灣將達70.8,超過日本(64.4)及南韓(67.6)。

這些困境,也導致不婚不生比例攀升。根據美國中情局(CIA)公佈2021年總和生育率的預測顯示,臺灣吊車尾,將成爲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年輕世代,一出社會就遭逢三重打擊

今年4月,yes123求職網的調查顯示,未婚且無子女的,有61.4%無結婚計劃、55.5%不想生小孩。兩者都與收入有關,不婚族擔心收入只能養活自己(59.2%);不生族擔心賺的錢不夠養孩子(72.3%)。

「不婚不生」讓臺灣提早到2020年就「生不如死」,人口負成長。累計2021年1至9月出生數僅11萬2470人,較去年同期減少5.50%;死亡數13萬8018人,增加5.95%。一減一增,不僅拖垮經濟,在高齡化衝擊下,又帶來第五個困境:長照問題迫在眉睫。

2020年,臺灣每4.5個青壯年要扶養一個老人,預估今年失能人口約85.5萬人,2025年將突破百萬。到了2040年,每2名青壯年要養一位老人,壓力可想而知。

臺大國發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擔心,臺灣不僅會出現跟日本一樣的「下流老人」,還有外界較少關注的「流沙中年」。他有位朋友因父母健康問題,萌生提前退休念頭,「中年人辭掉工作照顧長輩幾年後,很難返回職場,如果又不符合救助標準,健康、收入會像漩渦般下沉,被稱爲流沙中年。」

M型化社會下,家世好、等繼承遺產的人可以不在乎,「如果是對未來沒有盼望而不在乎的人,纔是最悲哀的,」辛炳隆說,這正是多數年輕人只追求「小確幸」的原因。

「活不起的未來」已無法迴避。根據精算顯示,2017勞保基金潛藏負債達9.11兆元,2019年增至10.43兆元,勞動部部長許銘春坦承,勞保若維持現階段條件,「政府每年撥補200億根本不夠,至少要800到1000億元。」

預算有排擠效應,提撥1000億幾乎不可能。一旦勞保基金破產,近1065萬投保人的老後生活堪憂。

大債時代已然來臨。李沃牆直言,學生一出社會就面對「低薪+高房價+學歷貶值」三重打擊。他苦口婆心勸告,趕緊具備投資理財觀念,靠時間複利累積財富,讓老後有筆穩定的收入。

尤其,當通膨怪獸再度襲擊全球時,提高憂患意識、付諸行動,才能許自己一個「活得起」的未來!以避免踏上「下流世代」的人生三部曲:從青貧世代,一步步走向流沙中年、下流老人。

本文作者:彭杏珠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426期》)

《遠見雜誌12月號4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