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看一葉舟:葉家興》反萊豬抗爭太老套

江啓臣黨務幹部、中常委一起呼口號目標讓雙公投連署都衝破50 萬份。(黃福其攝)

自從去年黑箱開放萊豬進口政策通過之後,今年初開始或已有相關豬肉製品進入臺灣,而一些民衆也開始以「清真飲食」消極抵制豬肉相關產品。雖然短期內豬肉市場上的供需影響暫時難以定論,不過本週大陸國臺辦在記者會中的發言,可能是對臺灣豬肉生產與加工產業的最新打擊。

大陸國臺辦在記者會中表示,「爲保護消費者的健康,大陸是一向禁止在動物的養殖過程中,使用萊克多巴胺,也嚴禁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肉類產品。……大陸嚴禁臺灣生產或轉運的肉類產品輸入,爲防止有關肉類產品從臺灣流入大陸市場,近期有關部門已經加大查驗力度。」

農委會資料顯示,去年臺灣出口活豬、豬肉及其製品合共4163公噸。其中出口到大陸、香港、澳門三地共3705公噸,佔總數近9成。這些統計還不算龐大臺商臺幹臺青個別帶進大陸的水餃肉鬆肉乾等產品。一旦大陸方面嚴格執行禁止臺豬肉製品進入政策,可能會相關產業造成漣漪般的影響。

雖然民調顯示高達7成的反對聲浪存在,然而在野黨對反萊豬議題,似乎還在傳統秋鬥遊行、街頭開講、公車廣告臉書專頁等舊模式打轉,引起的波瀾有限。毫無疑問,這個攸關食安與健康的重大議題,是人人都有責任守護的公益項目,值得識者以創新的衆籌(crowdfunding)方式發揚光大,徵集物資、刊登廣告、資助研究萊劑檢驗訊息揭露,以及推動各種公民權利手段反萊豬。

衆籌,或「羣衆籌資」,顧名思義就是向羣衆發起籌資的活動,實現「你有想法,我來贊助」,集結羣衆的力量一起達成提案團隊的目標。目前國內外衆籌平臺繁多,不管商業型或公益型衆籌都累積了不少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而學術界也開始有了針對衆籌的嚴謹研究,例如去年得到香港中文大學青年學者研究成就獎金京泰(Kim Keongtae)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多篇研究論文中,金教授發現羣衆出資者大多是清醒明智的,絕非無頭蒼蠅。他認爲「衆籌是相當理性的。要是劣質項目籌集資金較優質多,那就是市場運作得不理想,而在我的研究中,未見此情況出現。」

例如,在一篇最近發表的論文裡,金教授利用一個小型籌資平臺App Backer的資料研究發現,出資大衆的致勝策略在於鑑別適當的專家,跟隨他們作選擇。例如針對只有概念、尚待開發的「概念型APP」,大衆主要會跟隨「產品專家」而投資。反之,針對已推出市場、需資金改善產品或擴展市場的「已問世APP」,大衆主要會跟隨「市場專家」而投資。

這項研究之所以能進行,得益於App Backer提供某人、某時投資了某項目、某金額等透明數據。因此只要按一按投資者的名字,其過往的投資紀錄一目瞭然,可供其他投資者參考,以做決定。因此,金教授及其合作研究者得以證明,衆籌出資者並非盲目把錢打水漂,而是隨專家的過往紀錄做精明抉擇。

商業衆籌之外,公益衆籌的各種項目也快速發展。例如去年大陸《網絡大病籌款平臺行業洞察報告》就提到,從2016年開始,估計有超過500萬大病家庭通過水滴籌、輕鬆籌、愛心籌等衆多平臺發佈求助信息,獲得超過20億人次的愛心響應。僅以平臺中最大的水滴籌爲例,現有逾2.5億「獨立付費用戶」,也就是超過2.5億人透過該平臺爲大病籌款個案捐出過真金白銀

雖然針對公益衆籌的學術研究還待開發,不過在搜尋引擎發達的年代,公衆人物的過往事蹟往往有跡可尋。針對反萊豬、護食安的公益衆籌,只要發起團隊能夠找到具有食安公信的專家參與衆籌,或許就能一呼百應,快速籌到超額款項,用於廣告、政策、檢驗、研究,及各種行使公民權利運動的開展。

光速的網上傳播遠勝過傳統過於耗能的遊行動員,對片刻不離網路世界的年輕族羣也更有滲透力。有識之士若以公益衆籌的方式反萊豬,不知能否開創一場新型態的羣衆運動?

(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