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宜等六校聯合成果發表 呈現跨域合作及創意課程

教育部「議題導向領域敘事力培育計劃」於靜宜大學設立「中區社羣共創交流基地」。(陳世宗攝)

暨南大學藉由「Me Watched監室主題,帶領師生關注「異鄉人」在臺灣現況。(陳世宗攝)

靜宜大學「這一站,幸福」,藉由九門跨領域課程,讓學生走入大肚臺地,培養學生的「三創・三力」。(陳世宗攝)

靜宜等六校聯合成果發表,深入社區呈現跨域合作及創意課程。(陳世宗攝)

翻轉大學的課程與教學!教育部「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劃」設立於靜宜大學的「中區社羣共創交流基地」,舉行聯合成果發表。透過「未來進行式─進擊的大學課堂」主題,呈現靜宜、暨南、亞洲、明道、嶺東科大、中教大等團隊,跨領域合作、場域實踐策略,及具利他精神與議題導向的創新課程成果。學生藉由「做中學」,也能培養面對未來快速變化世界,所需的特質、專業與前瞻視野!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科長李珮琳表示,以往成果展都是靜態、在室內空間交流;此次讓學生走出校園,在大自然空間,實地體驗學習,也是首次嘗試將教學成果以「展覽」方式呈現,藉此接觸民衆,傳遞更多理念與成果。

中區社羣共創交流基地主持人、靜宜大學臺文系教授陳明柔表示,教育部爲迴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消除貧窮等17項核心指標,推動「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劃」,在全國設立4座基地、共46個團隊。這項計劃平臺,在北部由臺北醫學大學主導、中部爲靜宜大學、南部爲成功大學、高高屏地區則是高雄科技大學負責。

陳明柔說,教育部「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劃」運用跨領域合作、場域實踐策略,發展具利他精神的創新課程。此次中區校羣成果聯合發表會,以「未來進行式─進擊的大學課堂」爲題、「窗」爲意象,展示不同核心議題關懷下,大學教育如何推「窗」展望新視界,包括培育未來人才的課程研發、敘事力及論述過程產生的影響。

「中區校羣成果聯合發表」不僅展現各校特色,共同特點即所有計劃或團隊都關注到「未來人才養成的變化」!陳明柔說,單一科目的學習,可能無法面對未來挑戰;應着重於未來性、更多元思考的學習。課程不僅以單純書面傳達專業知識,更需實作體驗,教師透過共學社羣、場域踏查,呈現知識成果,再教導給學生。

共6所學校、8個計劃團隊參與聯合發表,包含靜宜大學「這一站,幸福」,藉由九門跨領域課程,讓學生走入大肚臺地,以「老有所用、永續城鄉、青銀幼共創幸福大肚」爲核心議題、課程設計教學策略,不僅協助地方產業,學生也能培養「創意敘事力、創造實踐力、創新傳播力」的「三創・三力」。

暨南大學校長蘇玉龍與東南亞學系教授李美賢藉由「Me Watched監室」主題,帶領師生關注「異鄉人」在臺灣的現況,透過親職外包、血統污染、白人負擔、跨境黑戶族裔飛地等核心議題,關注新興社會現象,所帶來的情感矛盾、壓力與衝突。學生可透過課程學習報導寫作、紀實攝影、實境遊戲設計等敘事工具。

臺中教育大學以「時尚的微革命─農村書寫」爲主題,並結合亞洲、高雄科大等跨校成員,以年輕人在地視角,結合田野探勘與文化體驗,深入觀察臺中社區,紀錄農村土地之美,以故事營造「時尚農村」。嶺東科大「一花甲的距離─花甲熟年X花樣青年」則呈現跨代傳承銀髮族的智慧經驗;明道大學「蜜蜂回來了」,則展現從土地到餐桌食材旅程

亞洲大學所呈現的三個主題分別是「國道6號的美麗與哀愁」,以永續城鄉、陸域生態爲核心議題,藉由國道6號腹地爲實踐場域,透過跨領域教師社羣,進行共學與創發,也讓民衆思辨人文自然科技相關議題;「眷村生活祭─舊的新村.新的舊新村」,師生走踏舊社區、再造舊新村;「友善農業之窗」,則傳遞綠色生活的幸福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