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前軌跡相似 中國已2度走過

中國會發生金融危機嗎?這已經不是個危言聳聽的問題了。2008年以來,每年都會有學者拋出經濟危機論。去年,李佐軍先前撰寫的一篇預測文章:2013中國經濟危機在網絡微信上瘋傳,但中國似乎再次安然度過。不過李佐軍在文中分析稱,中國政府可以選擇主動刺破泡沫,或精心維護泡沫到2014-2015年。而從今年的形勢看,似乎將印證他的話。

其實總結起來,實行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其經濟運行基本規律是大同小異的。如果我們回顧發達經濟體的歷次金融、經濟危機,都會發現極其相似的發展軌跡。這就是:政府維持了市場上寬鬆的貨幣金融環境,這導致了信貸擴張,隨後經濟向好甚至過熱,伴隨的是資產價格的快速上升期。但此時,宏觀經濟環境突然生變,同時當局爲了壓制資產價格泡沫又收緊了貨幣金融政策,這最終導致資產泡沫破裂,信貸趨緊違約出現,銀行業危機和實體經濟衰退。

日本經濟危機的伏筆是1985年的廣場協議,協議簽訂後,日元美元匯率一年之內從240飆升到120,這就吸引了大量資本進入日本,日本國內流動性氾濫,信貸擴張,股市樓市瘋漲。到1990年,日本央行爲了抑制經濟過熱,連續加息至6%並提高了銀行資本充足率要求。結果此舉刺破了日本經濟泡沫,以1991年四大公司醜聞轉折點,日本地產價格暴跌陷入長期衰退。

美國次貸危機更是殷鑑不遠。2000年後,美聯儲爲了應對科技股泡沫破滅和911衝擊,開始降息週期。利率從6.5%降低至2003年6月的1%。資金成本低造成流動性氾濫,美國大城市房產均價漲幅超過一倍。從2004年起,美聯儲開始力度較小的加息,最終導致美國長期利率在2006年起上揚,違約出現,樓市掉頭,房價下跌,引爆了2007年的次貸危機。

中國呢?中國和市場經濟國家的最大差別是2個。一是經濟體系國有化程度高,二是大政府、小市場,政府對市場干預程度和調整能力強。

2003年以後,中國貨幣金融環境一直相對寬鬆,中國的利率在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經濟體中明顯偏低,資金成本被人爲壓低。2005年匯率改革後,人民幣開始漸進升值過程,至今對美元升值約30%,持續吸引熱錢流入。爲抑制經濟過熱,中國央行在2007年連續5次加息。

紫線-GDP增長率 黃線-M2 藍線-房價 綠柱-房產均價

2008年,中國股市大牛市結束,經濟增速大幅下降,樓市也出現下滑趨勢。但中國央行迅速又連續4次降息,政府迅速頒佈4萬億刺激措施,國有化的銀行體系信貸指標飆漲,使得M2/GDP快速擴張超過合理水平。儘管股市未能得到挽救,但中國樓市短暫低迷後迅速反彈。

2003-2008年,中國已經完整走過了一次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時間軸,2008年中國本應危機爆發,但被強勢政府挽救。經濟和樓市雖得到挽救,但換回的是更加氾濫的流動性和資產泡沫,2009-2014年,中國再次走出了相同的軌跡。現在,實體經濟困難,銀行資金吃緊,樓市下行壓力加大,中國再次走到了金融危機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