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上市櫃家數創新低 金管會:大環境造成

今年新上市家數恐創十年來新低。據金管會統計,今年前10月新上市有13家、新上櫃18家,合計31家,已申請待掛牌還有9家,即便年底前全掛牌,也只有40家,至少是2009年以來新低;金管會強調今年全球上半年IPO家數比去年同期衰退35%,主要還是前景不明、大環境因素造成IPO延遲。

證期局也強調,離年底還有1個多月時間,仍是請證交所、櫃買中心加強招商及多宣導臺股的好處,加上現在審查時間縮短爲6周,力拼看看能否超越2017年44家的數字

不過,金管會內部也坦言,扣掉已申請還未掛牌,今年IPO家數就是創新低,目前臺股二大隱憂,一是能上市櫃的新企業家數或茁壯速度不夠,同時若看新上市櫃的平均資本規模,今年前10月上市8.3億元,上櫃4.09億元,亦是近10年新低,代表IPO「小型化」,亦是臺股的另一大隱憂。

金管會25日將赴立法院報告逐筆交易零股交易及今年IPO情況,其中今年前10月IPO家數僅31家,比去年同期的49家衰退近37%,主因還是「受國際政治經濟情勢波動影響」。

金管會亦指出,這不是臺灣特有的情況,今年國際IPO市場普遍表現不佳,據WFE(世界交易所聯合會)到今年6月底的統計資料,全球IPO家數比去年同期減少35.2%,亞太北美及其餘國家,分別減少32.7%、22.3%及55.4%,是「全球性衰退態勢」。

若只看臺灣上半年IPO家數爲21家,較去年同期的29家減少28%,即衰退幅度小於亞太區及全球,亞洲各國韓國新加坡深圳今年IPO家數較去年同期略有增加外,如香港上海日本的IPO家數,則分別較去年同期減少24.5%、25%及25%,也都是衰退。

先前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曾表示,企業選擇掛牌市場的三大考量,即流動性市值、上市成本,臺股無論在週轉率本益比及掛牌成本上都極有競爭力現金利率又高,可吸引資金投資

金管會也推出多元上市櫃條件、縮短IPO審查時間、設專責服務窗口、放寬股票集保彈性、推出專家輔導機制、訂審查程序及不宜上市櫃條件,強調在積極招商之餘,也兼顧上市櫃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