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億老人未接觸過網絡,"銀髮族"如何在數字時代乘風破浪

近日,“大連一老人無法出示健康碼乘地鐵被拒”的視頻在網上引發熱議,“智能時代”給老年人帶來的“尷尬”再次受到關注。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人中,將近2億老人從來沒有接觸過網絡。智能時代下,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頻頻遭遇窘境。自己學得慢、兒女沒空教,這是老人面對智能時代的一大難事

你家老人會上網嗎?

中國近2億老人未接觸過網絡

語音聊天、視頻通話、轉發分享、點贊收藏……這些我們信手拈來的簡單操作,對家裡父母長輩而言,可能卻“深奧無比”。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人中,將近2億老人從來沒有接觸過網絡。

疫情防控期間,到處都需要掃健康碼,但部分老人使用非智能手機或不會操作智能手機,無法完成相應操作,導致出行不便。

天津市一小區物業人員告訴《法治日報》記者:“老人進小區是個難題,因爲不少人沒有智能手機或者沒有健康碼。”

有的老人在出門就醫時遇到了困難:不會用綠碼,上不去公交車,還耽誤一車人時間。好不容易到了醫院,掃不了碼,又被攔在隊伍外邊。

生活在上海市的林爺爺說,疫情防控期間去醫院配藥,都需先預約才能掛號。儘管醫院的導醫臺旁邊放置了說明書,寫清楚了預約掛號和看病的步驟,但大多數老年人嘗試後還是失敗了,好在醫院有專人對他們進行幫助。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在接受《半月談》採訪時表示:“老年人長久以來習慣的現金購物、排隊掛號、在窗口購票等生活方式,疫情之前尚能維持,疫情出現後服務業窗口作用削弱,爲減少接觸改爲線上服務,點餐、掛號、政務……不少老年人懵了,跟不上社會變遷的節奏,在‘數字化生活’中被‘代溝式’淘汰。”

有媒體報道稱,新技術在給人們生活帶來更多方便的同時,也讓許多老年人成了“數字貧困戶”。

智能時代

怎樣不把“銀髮族”落下?

“自從在老年大學上了智能手機課後,我對智能手機有了新的認識,也瞭解了操作和安全性等常識,手機敢用了。現在會發微信紅包,也會滴滴叫車,但最常用的還是生活繳費功能。”64歲的產甲鬆是老年大學電腦和智能手機課第一批學員,他告訴記者,如果現在不學,就影響生活質量了,成了新時代的“文盲”。

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不少老年人學習的心情十分迫切,開設智能手機班的呼聲一直很高。2019年下半年,安慶市老年大學在開設的電腦課中,增加了智能手機應用課程,20個名額一下子就滿了。在上課過程中,授課老師鞏緒明從手機操作系統到軟件安裝更新,從各APP的功能介紹到實際操作應用,進行一一講解。

“考慮到老年學員的接受程度,課程中有一半時間講解,另一半時間用於具體問題解答,目的就是解決老年學員實際操作難題。通過學習,老年學員們雖然學得慢,但收穫卻不小。”鞏緒明介紹。

老年大學教用智能手機,爲老年人融入數字時代開了一扇窗,像這樣的課程,在社區同樣是熱門。

迎江區錫麟社區主任何文娟介紹,社區在幾年前就開設了“E時代課堂”,不定期請大學生志願者社工爲社區老年人上課,而智能手機應用也是其中一項內容。不僅如此,在日常工作中,遇到有難題的居民,都會主動幫助解決,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間,上門講解安康碼的使用,消除智能時代老年人生活障礙。

安慶師範大學法學院社會工作教研室主任嚴春鶴博士表示,智能時代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對於一些老年人來說確實難以適應。他們使用現金支付等一些傳統的、原始的生活方式已經持續了六七十年,要讓每一個老年人通過學習都能掌握和應用也是不現實的。因此,整個社會在創造智能化環境過程中,不應“一刀切”,應在金融機構、商業體、公共服務窗口等服務場所,保留一些櫃檯、現金支付、人工服務窗口,保留傳統的、人性化的服務方式,畢竟,人性化的服務是機器永遠替代不了的。

當然,在不斷有“外力”助推的形勢下,老年人也要主動“觸網”。年近90、走紅B站的敏慈奶奶,短視頻平臺達人“鋼琴爺爺”楊訴等許多“人老心不老”的長輩們就用實際行動,給出了非常有示範意義的“正面教材”。他們在努力在互聯網大潮中乘風破浪的同時,“活到老學到老”的良好狀態、充滿正能量的強大心態也值得年輕人學習。

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外婆不會用微信,女孩想出這個辦法

手繪“微信使用說明書”

移動互聯時代,仍有很多中老年人不會用智能手機上網,期待在子女耐心指導與幫助下,讓更多人跨過鴻溝,盡享便利。

近日,浙江杭州一位姑娘爲了教會外婆使用微信,製作了一份“微信使用說明書”。說明書字跡工整,內容詳細,圖文並茂。原來,她的外婆想學用微信。姑娘教了幾次,外婆卻沒學會。於是,她把操作步驟都畫了出來,這樣家裡沒人的時候,外婆也能自己操作。

這樣的“愛心操作指南”,重慶郵電大學的一位同學,也給爸爸媽媽製作了一份。他利用自己的畫畫特長,專門自制一本微信使用說明手繪本,教會父母如何用微信與自己溝通。

網友說,看了這些製作精美的操作指南,有網友表示,自己也用過類似的方法,教長輩使電子設備。有網友表示,“曾經,父母、長輩不厭其煩地回答,我們兒時提出的各種幼稚問題。現在,我們需要換位思考,‘加倍奉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