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生理時鐘 美3學者獲諾貝爾醫學獎

生理時鐘圖解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週一揭曉,美國基因學者賀爾(Jeffrey C. Hall)、羅斯巴許(Michael Rosbash)與楊恩(Michael W. Young)因發現控制生理時鐘的分子機制而獲此殊榮。3位科學家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臺幣3,450萬元)的獎金

諾貝爾委員會指出,72歲的賀爾、73歲的羅斯巴許與68歲的楊恩,讓我們得以一窺生理時鐘的奧妙及內部運作情況。諾貝爾大會表示:「他們的研究解釋了植物動物人類如何調整生理節奏,以符合地球運轉步調。」

此研究團隊利用果蠅分離出控制日常生理時鐘的基因,並證明此基因能夠編碼細胞內的蛋白質,夜晚時讓蛋白質累積,白天時則會降解。

生理時鐘會影響許多功能,包括和荷爾蒙濃度高低、睡眠、體溫與新陳代謝等。而這樣的機制亦能解釋,爲何旅遊跨越不同時區經常會出現時差現象,以及紊亂的生理時間爲何會對健康帶來極大影響,像是增加某些疾病的罹患風險

諾貝爾大會成員席拉斯(Juleen Zierath)指出,此研究「提醒我們培養良好睡眠習慣重要性」。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委員會秘書長帕爾曼(Thomas Perlman)指出,當他打電話通知他們得獎消息時,羅斯巴許一開始沒什麼反應,後來才表示「這一定是在開玩笑」。

去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日本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得獎原因是他發現細胞自體吞噬(autophagy)機制,這種機制紊亂時會造成帕金森氏症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