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力“恢復樓市”?2022年下半年,樓市或將出現3大趨勢

文:桐影

1998年以來,房地產市場發展迅速,對拉動就業、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着城市面貌的日益更新,房價也水漲船高。

以前都說房子保值增值是對抗通脹的最好工具。然而,隨着近年來房地產市場的明顯變化,人們開始對買房產生了懷疑,擔心輕易買房會砸到手裡,不着急下手成了很多人的真實寫照。的確,如今的房地產市場呈現出另一種景象:市場需求被透支,那些“追漲”的投機者開始自食其果。沒有人買高價起步的房子,剛需購房者在高房價的氛圍下也無力買房。

據數據顯示,1-6月商品房銷售面積6892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2.2%;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6.6%,商品房銷售額66072億元,下降28.9%;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31.8%。

按照過去幾年的市場慣例,上半年低迷,下半年都會竭力恢復趕上來,那今年接下來的半年時間是否能夠恢復?

據專家表示,房地產市場有望在下半年復甦,但存在反覆和不確定性。他建議,要加大力度,採取四項果斷措施,助推樓市進入良性循環。一是確保下半年經濟的可持續復甦和增長,千方百計保持復工復產;二是採取有效措施化解風險;三是調整調控政策,發揮一二線城市的風向標作用;四是實施新市民安居工程,與化解房地產庫存相結合。

無獨有偶,對於下半年,房地產經濟學家任澤平也預測,部分地區的房地產市場將在第三季度或下半年明顯復甦,尤其是人口流入量大、經濟基礎紮實的城市。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康佳也認爲,房地產市場將在2022年下半年回暖,但距離“繁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會出現像前幾輪調控那樣的“過山車”式的搖擺。

受停貸風波的影響,今年下半年樓市走勢勢必受到影響。對此,某售樓部營銷總監表示,下半年賣房難度會大大增加。的確,對於新房銷售的工作人員來說,既要宣傳樓盤的各種優勢,又要打消人們對樓盤爛尾的顧慮。另外,目前房價走勢不穩定,受“買漲不買跌”思想的影響,很多購房者會開始觀望樓市,推遲下半年的購房計劃。

那麼,購房者是否應該在下半年買房呢?在買房之前,大家要對樓市的走勢有一個簡單的瞭解。接下來的日子裡,樓市可能會出現這三個趨勢:

鬆綁陣營的擴大

房地產業推進了經濟,但房價卻一直漲漲跌跌,讓很多人叫苦不迭。有人買房是爲了投資增值,房價漲了,對他們來說樂見其成。但是有些人把所有積蓄都花在買房上了,如果房價突然下跌,他們就會有牴觸情緒。

因此,高層應該控制房價,幫助房地產業的發展。目前,南京、杭州、無錫、合肥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購房政策鬆綁,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放松管制的陣營,人們的購房補貼和限購數目都會加大。

樓市兩極分化

從這段時間層出不窮的花式售房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城市都面臨着清除房地產市場的困難,用小麥大蒜西瓜換房的營銷案例,則是徹底將這一層遮羞布摘下。

上半年出臺樓市利好政策的城市主要是三四線城市,鑑於中國房地產市場兩極分化嚴重的現狀,三四線城市祭出大招救市也就不足爲奇了。而反觀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尤其是上海的樓市,可以發現樓市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對於購房者來說,要謹慎選擇城市買房。

消費者將會更加理性

購房理性除了表現在貨比三家之外,還表現在的消費者會量力而行,而不會購買超出自己消費水平的房子。雖然現在有購房貸款,但是更多的人理解住房貸款帶來的壓力,所以不會出現無腦貸款,導致無力償還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重點園區企業在經歷了停工停產的谷底後,基本上已經全面復工。在其他企業生產線爆滿,趕進度爭分奪秒的時候,一些房企卻在忙着給總部“搬家”。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以來,已有約40家房地產企業將總部遷至上海。然而,僅2022年上半年,已有約10家房企將總部遷出上海,佔當時將總部遷至上海的房企的25%。遷出的速度遠遠快於當時遷入的速度,並且遷出的大多是百億規模的房地產企業。

究其原因,有專家認爲,隨着三條紅線、貸款集中度等政策的實施,銷售規模不再是衡量房地產企業信用資質的指標,債務、現金流、償債能力成爲房地產企業融資的重要指標。"也就是說,即使在上海,房企也不一定能夠融到資金。”

此外,許多房地產企業在未來2-3年內將出現融資缺口,只能依靠項目銷售來償還債務,這將進一步加劇房地產企業銷售和償還債務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不打開,民營企業的債務風險就會持續,他預計,今年下半年將會有更多的房地產企業將總部遷離上海。

無論是房企退出,還是業績下滑,都在傳遞着“市場仍難樂觀”的信息。但進一步來說,住房迴歸民生屬性的步伐會加快,因爲房地產的本質是居住,房地產企業看到自己的實力,轉向穩定發展,央企更應該履行社會責任。

對此,你怎麼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商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