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受傷率 美陸戰隊擬調整新訓中心訓練模式

研究發現,陸戰隊普遍受傷都發生在下肢處,顯示長時間跑步、行走對下肢帶來沉重壓力。(圖/DVIDS)

據「Military.com」報導,爲降低新兵訓練時的受傷率,美陸戰隊於西岸新兵訓練中心遴選2個連,進行漸進式距離戰鬥裝載行軍訓練評估,以掌握科學化訓練方式對降低新兵受傷機率與提升戰備能力的影響

報導指出,西岸新兵訓練中心的L連與G連自衆多新訓單位中脫穎而出,獲選進行此次評估研究。參與的官兵共758人;其中70人(按不同體能水平選出)需配戴「Polar Grit X」生理監測手錶,以追蹤新兵24小時內的一切生理狀態,從睡眠循環熱量燃燒全都記錄。不過,由於陸戰隊禁止新兵使用任何電子設備,研究團隊必須走訪新兵營舍爲手錶充電,下載所有數據並同步至手機應用程式

陸戰隊將L連設對照組、G連爲實驗組,實驗組執行高衝擊跑步訓練菜單,對照組則無。隨着揹負的重量逐漸增加,行軍的距離也會暫時性地縮短,好讓菜鳥身體有足夠的時間適應漸進增強的訓練重量與時間。

結果發現,受訓菜鳥們每天燃燒熱量約在4,300至5,000之間,每日平均行走約6至10英里(約9.65至16公里);如果新兵的營舍距離餐廳較遠,會多走2英里(約3.21公里)。儘管理論上新兵每晚能睡上8小時,但數據顯示其平均睡眠時間僅6小時。

從初步數據來看,採用漸進式訓練的確能降低受傷率。相較於對照組,採行長距離戰鬥裝載行軍的G連受傷人數較少。不過,L連的女兵排數據還未分析,故仍不能妄下斷言。若最終數據證實漸進式訓練能減少受傷率,將對全陸戰隊的訓練模式產生影響。L連於今年初開始成立首個女性新兵排。

這項研究由海軍健康研究中心戰爭研究處的凱莉(Karen Kelly)博士負責,其專長運動生理學。自2010年以來,凱莉持續研究陸戰隊骨骼肌受傷,並透過教育訓練教官如何預防傷害發生,以減低新訓單位惱人的受傷率;不過,如今在科學理論的支持下,她發現調整新兵的訓練模式效果一樣好。

她表示,漸進式超負荷訓練是運動生理學的基礎原則。「我們逐漸增加訓練項目強度持續時間。針對特定動作類型與項目,如果想要提升其運動表現,則擬定客製化菜單進行訓練」。

凱莉強調,漸進式訓練讓新兵適應更重的裝備,提升背重物技巧進而改善揹負時的舒適度,還能強化心血管耐力。負責新兵訓練的帕爾瑪(Matt Palma)則表示,數據顯示不論男性或女性官兵,傷害往往發生在下肢處,不過兩者的受傷率略有不同,但都凸顯士兵的下肢往往成受巨大的壓力。

根據2019年《軍事醫學》的研究統計,陸戰隊士兵在新訓時的受傷率高達14%。其中,肌肉拉傷、關節扭傷與應力性骨折約40%,而最可能導致受傷的訓練項目則爲長行軍。

除了西岸新兵訓練中心,加州彭德爾頓營(Camp Pendleton)也在步兵試行漸進式長行軍訓練,但行軍距離更長、負載裝備更重。在14周的計劃結束時,受訓士兵骨骼肌受傷的機率明顯下降,人員損耗率由12%下降至4%。凱莉表示,下一階段的實驗將於6月展開,以蒐集更多數據來驗證新訓練模式。

帕爾瑪則強調,所有新兵改用漸進式訓練幾乎只差臨門一腳。一旦L連最終成績數據出爐,整個訓練模式就會改變。L連將於5月結訓,本週可望先收到初步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