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法照顧!長者靠運動「賺錢」 長照變得很不一樣

錸德基金會設置日照中心秉持減法照顧,讓失能者凡事自己來,例如盛飯打菜也是。(圖片/康健雜誌提供 陳弘璋攝)

你對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的想像是什麼?裝潢陳舊、有味道、或氣氛冰冷?在2020年之前,新竹身障中心就是如此,但現在則翻轉社會大衆的刻板印象。

新竹縣身障中心現在不只設有社福日間照顧中心和身障小型作業所,也設有複合式商場創客中心,未來也將開放社區體適能中心,是一處老少咸宜共生共融空間。每個月有一次的週末,門口長廊會舉辦假日市集或親子活動,吸引民衆駐足參與。

換句話說,當你走進來,可以在一樓的網美餐廳用餐咖啡,也能向身障店員購買冰淇淋;若帶着孩子,可到閱讀書屋區遊戲。你會遇見下樓走動的阿公、阿嬤、或身障朋友,還可能碰到來這兒討論產品開發的科技創客。

這些情景,就像在社區裡生活一樣自然。沒有人會因爲身旁有失能失長輩或身心障礙朋友,就顯得害怕或行爲拘謹。

打破框架!身障中心設商場、創客空間、運動館,讓長照變得很不一樣。(圖/康健雜誌提供)

將新竹縣身障中心重新改造的團隊,就是錸德科技公司所成立的錸德文教基金會。錸德文教基金會以引進日本夢之湖減法照顧模式而聞名,在臺灣已陸續設置4家日照中心,第四家日照中心就位於新竹縣身障中心的2樓。

錸德文教基金會於2018年接受新竹縣政府委託,以與生活合好的理念,將原本提供身障、早療及輔具租借的身障中心,重新改造成兼顧社區融合樂齡健康的場域,創造「合好一起錸」新服務模式。中心於2020年7月重新啓用。

新竹縣身障中心一樓設有複合式商場,可去網美餐廳內用餐、喝咖啡,也能向身障店員購買冰淇淋。(圖/康健雜誌提供 陳弘璋攝)

爲何有這樣的構想?錸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錸工場創辦人楊慰芬不吝分享:「是參訪完日本佛子園的啓發。」佛子園是日本共生社區的典範案例,融合不同年齡世代及身心狀況有差異的族羣,讓大家在社區內安居,彼此理解包容。

楊慰芬幾年前參訪佛子園時,遇見一位日本身障朋友跟着她和工作夥伴到處趴趴走。但當她要請這位朋友吃冰淇淋時,對方先徵詢店家員工的意見,店員不僅不同意,還告訴這位身障朋友:「你該回小作所了吧!」

令楊慰芬好奇的是,爲什麼店員能規範身障朋友?爲何身障朋友沒有門禁?原來在佛子園開店的商家,員工不是社工就是受有訓練,可以時刻關心在佛子園內走動的使用者,遇到安全問題或脫序狀況,也能隨時通報處理。

楊慰芬說,「合好一起錸」則像是小型的佛子園,也安排商場店員上課受訓,促進社區融合。同時,商場也提供身障者就業機會,讓他們可在1樓商場協助販售商品,或到各樓層做簡單的清潔整理工作,「透過社交刺激,能培養身障朋友照顧自己的能力,支持他們在地生活。」

●創客進駐》隨時能下樓請長輩驗證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3樓創客中心吸引大新竹地區、和高齡產業相關的多元團隊進駐,類別包括有太陽能、IC設計、VR技術、機器人、通用室內設計等,因辦公空間共享,彼此還能碰撞出創意火花。如果需要連結創投公司,也能在這裡找到相關資源。

創客中心設立在身障中心的好處,就是能直接驗證銀髮或健康產品好不好用。有團隊就將開發出的銀髮鞋墊、睡眠偵測裝置、或健腦遊戲等,帶到2樓供日照中心的長輩測試,蒐集使用者經驗的回饋後再修正,改良產品。

新竹縣身障中心的3樓是創客中心,開闊的公共辦公室吸引大新竹地區、和高齡產業相關的多元團隊進駐。(圖/康健雜誌提供 陳弘璋攝)

不過,最特別的還是2樓的日照中心。憑藉着錸德母公司的優勢,日照中心的行政運作導入不少科技元素幫忙,可以看到照服員、社工和護理師人手一支手機或平板電腦,讓文書工作及護理紀錄全數電子化。

例如,員工大範圍掃瞄一下活動白板,長者每天自己安排的專屬活動課表就能輸進雲端系統進行活動排程。資料上傳後,可同時透過手機App通知給遠方的家屬知曉,讓家屬從電子聯絡簿中掌握長輩的活動參與度,並且和日照中心工作人員溝通,這些便利,目的都是把時間還給工作人員。

「我們希望員工的眼睛多一點在長者身上,而不是處理繁瑣的行政和文書工作,」楊慰芬說道。也因爲這套管理系統夠好用,弘道基金會也引進至部份據點,節省人力與時間。

爲了讓這200坪空間大的日照中心能時常回蕩着長輩的笑聲,日照中心的員工刷卡系統更採用「微笑打卡」,臉上掛有微笑才能打卡成功。楊慰芬說,這是希望提醒員工,要帶着好心情與長輩互動,帶動日照中心的好氣氛。

憑藉着錸德母公司的優勢,日照中心的行政運作導入不少科技元素,目的是把時間還給工作人員。(圖/康健雜誌提供 陳弘璋攝)

●減法照顧》長者靠運動賺「錢」買服務

如同錸德基金會設置前3家日照中心的照顧宗旨,這裡的日照中心也秉持減法照顧。「減法照顧是儘量讓失能者凡事自己來,鼓勵老人家自己決定選課,動手做事,不剝奪長者自理的能力,」楊慰芬解釋道。

楊慰芬強調,這不是要讓中風的長輩能健步如飛,而是鼓勵長輩靠着還可以活動的手腳,維持原來的生活,不要還沒嘗試前就自我放棄。所以,照服員的工作是守護,而不是出手幫忙。

記者在採訪時,恰巧遇見年輕型失智者老師。吳老師雖然行動自如,但短期記憶力差,他向記者打了4~5次同樣的招呼。不過,他待人十分熱情,還從隨身包包中掏出「夢幣」,從磨豆開始,自己沖泡咖啡請記者享用。

夢幣是日照中心特有的通用貨幣,設計概念是希望鼓勵長者透過運動賺取夢幣,再拿夢幣去買享受型的服務,例如做料理、揉麪包、泡茶、衝咖啡、按摩、唱歌等。不只能讓長者更有動力運動復能,也能刺激他們的腦力做數學的加減運算。

年輕型失智者吳老師從磨豆開始,自己沖泡咖啡請記者享用。(圖/康健雜誌提供 陳弘璋攝)

吳老師就是靠着走路賺夢幣,每天早上花50元夢幣,安排自己去「喝咖啡」享受一番。即便是不用到日照中心的日子,他在家也會動手衝咖啡給太太喝。辛苦照顧他多年的太太一開始相當訝異,也對先生的進步感到開心和感動。

錸德文教基金會主任張玉環分享,日照中心有一位奶奶中風後心情非常憂鬱,因爲她不喜歡麻煩別人幫忙穿衣沐浴,情緒一來就哭得很傷心。這讓獨自照顧奶奶的女兒壓力也很大,母女互動緊張。

長者扣完衣服上的扣子、黏扣魔鬼氈等,就能獲得50夢幣。(圖/康健雜誌提供 陳弘璋攝)

「但在我們的鼓勵下,奶奶嘗試自己洗澡和吹頭髮,」張玉環說,奶奶將吹風機掛在架子上,就能一邊用吹風機、一邊用可活動的手撥頭髮。「當奶奶發覺不必再麻煩別人,心情變得開朗,臉上多了笑容,母女互動也變好了!」

爲了讓員工貫徹減法照顧,2樓日照中心的大門口就高掛着減法照顧宣言,時時提醒員工尊重長輩的三種能力:可以自理的能力、無法自理的能力、好像做得到又好像做不到的能力。

有趣的是,爲了能讓長輩自行走路活動,日照中心環境營造錯落的傢俱擺設,到處設有大型儲物櫃,讓長者每走一步路,都有東西可以扶着走。

「這就是我們想要看到的,長輩想要做什麼事都能儘量自己做到,還可以自己安排每天來日照中心的生活。我們尊重彼此的差異並互相守護着,讓大家都能充滿笑容。」楊慰芬面露笑容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