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是大客戶 先進封裝廠如何從虧損6年到毛利飆46%?

(圖/今週刊提供)

近幾年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飛快,也讓過去幾年苦哈哈的面板設備廠,紛紛揮軍半導體設備業,不過轉型是否能成功,還有三大關鍵須克服。

面板,曾是臺灣明星科技產業,在2010年產值就破兆元,不但聚集超過10萬名從業人員,也帶起了上下游的設備、材料供應鏈,但隨着中國強勢加入戰局,明星產業已變成「慘業」。

臺灣面板雙虎羣創、友達,近年幾乎停止所有新廠投資,中國面板廠也開始扶持自主供應鏈,一名面板設備業者嘆道,「再這樣下去我們真的是活不下去,這個產業已經沒有成長性。」相比於面板業面臨困境,臺灣半導體業去年產值已經達到4.8兆元,讓面板設備廠看向了半導體業。

「現在光電業都在想跨半導體產業!」友達前執行長、面板暨半導體設備廠勤友光電董事長陳來助觀察。今年國際半導體展上,就可以看到羣創展出扇出型面板級封裝(FOPLP)技術。事實上,不少面板設備廠早已啓動轉型,經過多年磨練,已經卡位半導體供應鏈之中。

面板級封裝 獲歐系客戶訂單

友威科身爲真空濺鍍設備廠,最爲人所知的印象,就是名列iPhone、Nokia手機外觀鍍膜設備供應商。但鮮爲人知的是,公司去年營收已有將近一半來自半導體設備,更打進歐系晶片廠供應鏈中,而讓友威科轉型的契機,竟然是來自於一場長達6年的虧損。

故事得從2016年說起,當時友威科面臨真空濺鍍市場削價競爭激烈,已連續虧損6年,讓公司董事長李原吉深覺,「我們靠消費性電子賺到錢,但當這產業不好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會虧錢。」

見證過手機產業的大起大落,也讓李原吉在2016年決心讓公司轉型,他研究了各類不同領域後,看好當時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已具規模,讓李原吉決定鎖定這個「由臺灣人說了算」的產業。

當時,熱賣的iPhone 7所搭載的A10處理器,採用臺積電先進封裝技術「InFO」,吸引了李原吉的目光,但是他也苦惱於,若佈局臺積電使用的晶圓級封裝所需設備,恐怕打不過國外半導體設備大廠,因此,他選擇發展當時還很新,使用玻璃基板、PCB板取代載板,作爲載具平臺的面板級封裝技術。

在投資5年、耗費上億元后,公司終於在2020年把應用於面板級封裝技術的濺鍍、蝕刻設備做了出來,剛好適逢IC載板大缺貨,改用面板級封裝技術可以減少不少的載板用量,吸引歐系晶片大廠主動上門詢問,想不到訂單並不如想像的那麼好拿。

(圖/今週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