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署長:明年完成所有污染農地整治 「有效監控」一定要抓到兇手

▲2020土水跨域技術產學發表暨技術媒合會,首度展出「偷排剋星樹脂縮時膠囊。(圖/環保署提供)

記者許展溢臺北報導

環保署今(29日)舉辦「2020土水跨域技術產學發表暨技術媒合會」,其中首度展出「偷排剋星」樹脂縮時膠囊,「客制修復」全方位污染藥劑等。環保署署長張子敬透露,明年目標要完成所有污染農地整治,只要發生污染,一定要抓到兇手

環保署說明,本次發表會爲讓民衆親自體驗技術成果,特別展出3類6項具模場試驗成功案例,包括調查類由臺灣大學教授張尊國團隊研發「偷排剋星-樹脂縮時膠囊」,污染熱區無所遁形,及交通大學教授張良正團隊研發「三維光纖掃描系統」,水文地質一掃全貌。藥劑類由中山大學教授高志明團隊研發「全方位污染修復藥劑」,環境友善節能減碳,及中央大學教授陳師慶團隊研發「本土高效型菌劑」,高效脫氯解決場址問題。整治類爲崑山科技大學教授吳庭年團隊研發「綠色電解設備」,節電長效整治最佳選擇,和中興大學教授張書奇團隊研發「複合型藥劑及環保多孔濾材」,快速降解含氯達無毒性、污土高效轉型多孔材。

▲對於未來目標,張子敬說,明年將完成所有污染農地的整治。(圖/環保署提供)

環保署署長張子敬提到,相較空污、水污廢棄物等環境議題,土水整治較晚受到重視,如1987年「鎘米事件重金屬污染農地,當時只能把米燒掉、把土地圍起來,可說是一籌莫展,後續又有更復雜且傷害勞工的RCA污染事件,才喚起臺灣展開修法,直到2000年完成《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終於有了管制工具機制、訂出污染標準,併成立土污基金以推動防制、整治。

張子敬指出,農地的土壤污染大多僅在表層,相對來說還算簡單,但工廠工業區造成的污染涉及重金屬、化學、含氯有機物等,甚至已經影響到地下水,環保署不斷尋求徹底解決的方法,而從國外引進技術不一定完全適合臺灣,因此推動國內學界自行研發,至今已投入新臺幣2.9億元鼓勵研究,並完成262案污染整治及調查技術研發工作,獲取23項專利及5項技術移轉洽談等豐碩技術研究成果,估計每年創造2.03億市場效益,帶動230~350人次就業機會

對於未來目標,張子敬說,明年將完成所有污染農地的整治,將來農地污染防制的重點放在「有效監控」,若發生污染「一定要找到兇手!」。另外,預訂明年科研模場專案經費再提高至5千萬元,達「厚植學研,碩果產業」目標。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