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論、戰略自主或制衡不足

(圖/美聯社)

4月初訪華後再次強調法國與歐洲應該發揚「戰略自主」的法國總統馬克宏,遭到部分美歐輿論與政治人物的批評。理由不外乎兩者:其一是當前俄、中威權擴張聲勢甚大,不僅是巴黎,整個歐盟都已不再享有從戴高樂以來、密特朗、席哈克、施羅德、梅克爾等一系列法德政治人物鼓吹與操作歐洲作爲一股獨立戰略力量的空間。這個理由的基礎是認爲歐洲實力不足,戰略自主並不務實。其二則是民主抗衡威權乃是正義之舉,支持自由民主陣營就是自主,反之則不是投機就是被收買。

馬克宏是享有美國霸權懷疑論註冊商標的西方領袖。其西方秩序沒落論,或許帶着歷來法國對美國主宰西方的不快之感,但也是「五眼集團」之外,自由國際秩序主要支柱大國,出於憂患意識的重要評估。以過度簡化的價值二元論加以譴責訕笑,反而有民主工具化與價值武器化的危險,無法有效迴應魯拉、李顯龍、阮富仲與佐科威等人的懷疑論或避險行動。

不過相較於馬克宏「不合時宜」的戰略自主論被批判爲過時、投機的懷疑論(更具體的說,即美國霸權實力與西方文明優勢懷疑論),歷來隨着總統不連任制度左搖右擺的韓國保守派新總統尹錫悅厲行對美日親善路線,首開韓國官方公開支持美國的臺海政策先例,則被此間論者讚譽爲揚棄避險,是明智、正義的「一邊倒」(扈從)之舉。未來美日韓堅定「抗中」,似乎對臺灣相當有利。

韓國綜合實力與國際地位遜於法國,向來有「事大」(扈從大國)的傳統。「事大」在朝鮮半島也一直飽受批評。北韓嚴禁事大論,先後斬除親蘇共與親中共派別。南韓進步派慣於批判保守派對美、日「事大」,保守派則批判進步派綏靖平壤,對中國「事大」。批評「事大」背後的邏輯就是對強權制衡不足,或至少避險不足,損失了國家利益與迴旋空間。

其實後見之明來看,韓國戰略上並沒有對華事大的空間。自由派的文在寅與保守派的朴槿惠最多就是對華避險。但韓國總是能透過獨特的政治生態與制度,修正對美「過度事大」,反而多少促成了美日籠絡首爾的需要,可以說其社會具有溫和懷疑論的基因。如果中等強權韓國能以此爭取有限戰略自主,老牌大國如德、法,區域大國巴西與印尼存在着更公開的自主偏好,避免被武器化、兩極化的他國言說與外宣綁架,更毫不足奇了。

最後,很少人注意到同屬「五眼」集團、且與臺灣有正牌自貿協定(ANZTEC)的紐西蘭,其外長瑪胡塔3月底訪華之行,曾引起美國的擔憂。華府爲此還出動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率領國防部、海岸巡防署官員,於訪問南太島國之行,首站專門造訪。瑪胡塔外長訪華排在區域老大哥澳洲外長黃英賢訪華之後,不可能被誤解爲扈從。而且一位不具名的紐國資深外交官還指出,美英澳AUKUS架構未必使區域更安全,反而可能有損紐澳軍事合作。

紐西蘭的文化與身份屬性理應比韓國更接近美英日,但地理位置又賦予她比韓國更多的懷疑論與戰略自主空間,我們很難說紐西蘭對中、俄是扈從或「制衡不足」。我們不需嘲笑,也無法模仿法國或巴西,甚至印尼、越南。但從韓國與紐西蘭這樣的西方盟國的情況可以看出,懷疑論的對象是政府,因爲政府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下追求自利,也值得盟友警惕。正直而明智的懷疑論不僅不會淪爲「制衡不足」,還能爭取避險時間和空間,使盟友認真尊重和照顧。(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