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城發佈第六份社會責任報告

作爲較早發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國企,華僑城此次發佈了自2008年以來的第六份社會責任報告。在這份社會責任報告裡,華僑城系統地闡釋了對股東的責任、對消費者的責任、對員工的責任、安全責任、環境責任和公共責任。其中,華僑城及其產品對於節能環保、綠色社會的努力與成果,對於精神文明的人文關懷與守望,得到不少人的共鳴,也成爲這份報告中的亮點。

對綠色的堅持成就華僑城品質

3月的深圳,華僑城溼地是生態愛好者的“朝聖地”。因爲這裡有佔地面積約68.5萬平方米的中國唯一地處現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濱海紅樹林溼地。2007年以前,這裡還因污水排放、水體交換不暢、外來物種入侵等,面臨嚴峻的生態危機。直至當年,深圳市政府將溼地委託由華僑城管理。經過數年的保護、修復與提升,華僑城溼地生態系統逐漸恢復,溼地園區基礎設施、環境監測等各方面得到極大完善。2012年5月15日,華僑城溼地公園正式開園,不僅成爲深圳市青少年的“生態課堂”,更成爲深圳市傳遞低碳環保生活理念發展生態科普教育公益平臺。華僑城溼地逐漸朝着國際型的專業生態科研基地公益性環境教育基地和溼地誌願者實踐基地“進軍”。

爲了更好地保護環境,2012年11月18日,華會所生態環保基金會正式啓動。作爲華僑城發起設立的首個公益基金會,華會所生態環保基金會以倡導生態環保理念、傳播綠色文明、推動生態保護及環保教育爲宗旨。基金會啓動當天攜手全球最大獨立性非政府環保組織、全球享有盛譽的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舉行公益拍賣活動,拍賣所募款項423萬人民幣全額注入該基金,用於溼地環境保護。未來還將通過多種形式資助和開展環保公益項目、科學研究以及公衆教育等活動。

事實上,華僑城的“綠色責任”已經融入了血液。在爲旗下所有景區進行選址規劃時,華僑城堅持建設開發和生態保護並重,構建生態景區。如2012年新運營武漢華僑城文化旅遊綜合項目,在規劃之初即制定了“不改變一寸東湖湖岸線、不佔用一寸東湖湖面、全力提升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基本原則。通過實施溼地修復和保護、綠色低碳建築、水生態保護和園林綠化四大環保工程,採用50餘項生態環保技術,完整保留了東湖邊12公頃的水杉林溼地,並充分利用溼地區域,選址五處作爲東湖水域保護緩衝帶,使整個區域的溼地面積增加了17%。最終,在東湖之濱爲武漢打造出一座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生態之城。

除了規劃設計從綠色出發,華僑城還積極打造綠色建築。在整體環境規劃中,強調建築與環境的關係,解決建築與地貌、植被、水土、風向、日照及氣候的關係;在單體建築設計中則通過構造、材料等技術手段創造舒適的室內環境,通過實現自然通風、自然採光等方式減少能耗和排放。在建的深圳前海華僑城大酒店及公寓項目,努力打造真正體現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生態環保型建築,在保證舒適性的同時,盡力實現高效率的資源利用,達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改善區域城市環境、營造健康室內環境的目標。2012年3月,公寓獲得了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USGBC) 的LEED-CS金級預認證。

在日常運營中,華僑城也積極探索低碳運營,推動節能減排。深圳世界之窗加強雨水收集和有效利用地下水,水費支出比計劃減少50餘萬元;成都華僑城對大型高能耗遊樂設備進行改良,積極推廣節水型設備和器具,增加管道設備,促進雨水再生利用;錦繡中華•民俗村通過採用最新節能技術對景區進行變頻節能改造,共計節約電費約10萬元;北京歡樂谷和上海華僑城將節能環保納入管理體系,將“綠色經營”轉變爲經營思想;東部華僑城通過新建3條截水壩,調整路面排水系統,將雨水用於景區景觀水的補充,實現節約用水……一個個生動的案例,描繪出了華僑城“綠色公益”的美好圖景,也折射出品質華僑城的豐富內涵。

用人本關懷構築藝術風景線

在2012年華僑城的社會責任報告裡,無論是對股東的業績責任,還是對員工的關懷與照顧,亦或是對消費者的品質保證,體現的都是華僑城“以人爲本”的企業文化,由此也形成了華僑城公益濃濃的“人本情懷”。

爲了更好地爲“人”服務,華僑城推出了“服務品牌年”;爲了提高人們的旅遊體驗,華僑城的主題公園不斷添新軍、節慶活動精彩紛呈,讓遊客常玩常新……而爲了更好地體現企業的“人文關懷”,讓更多人享受到更美好的精神世界,華僑城着力打造了公共文化藝術事業,走出一條美麗的公益道路。

華僑城擁有和管理國家級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館羣和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等一批有影響力的藝術展館和公益性文化藝術場所,已成爲深圳乃至全國文化藝術傳播的重要基地。

2012年,華僑城實現了新突破——5月發佈了OCT當代藝術館羣計劃,覆蓋深圳、北京、上海、西安、武漢等重點城市,成爲全國首個當代藝術館羣。 OCT當代藝術館羣以深圳總館(原OCT當代藝術中心)作爲軸心,包含了全國首個以先鋒藝術設計定位的華•美術館,以當代藝術文獻與研究爲定位的北京館,以新媒體和建築藝術爲核心的上海館,以當代繪畫與裝置藝術爲定位的西安館,以及以當代雕塑和公共藝術爲定位的武漢館。成立後的OCT當代藝術館羣開展了《第七屆深圳雕塑雙年展》、《王冬齡邱振中徐冰作品展》、《楊詰蒼個展》、《本能——荷蘭設計與時尚的語境》、《楊福東個展》等多個具有影響力的藝術項目。

業內專家認爲,OCT當代藝術館羣的創立,一方面形成了全國互通的共享網絡,爲各區域藝術家、文化機構提供作品和經驗交流的平臺;另一方面,在文化藝術運營模式上,以節約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專業性爲目的,集中有利資源爲公益文化藝術事業注入活力,爲我國文化藝術發展,尤其是非公立藝術館的運營與發展作出了積極探索。

相比之下,創立於2007年的浦江華僑城“十年公共藝術計劃”同樣具有先鋒意義,且成功突破了空間概念,讓整個城市都成爲藝術殿堂。該計劃的基本理念是結合上海的文化定位、空間佈局和人文環境,與城市同步創造具有中國最高水準的公共藝術景觀。該計劃自2007年啓動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6年,每年的大型個展都收藏一至兩件具有代表性的空間雕塑並將其永久安放在城區內,經過若干年積累,形成與城市規劃和建築息息相關的人文歷史。浦江華僑城這項將公共藝術與城市規劃融爲一體的計劃是中國城市建築史上的創舉,將藝術家的個人創作納入公共空間,使其成爲社區居民共享的藝術作品,爲藝術融入生活創造了一條全新的途徑。

而在南方深圳,市民同樣有開放的公共藝術空間來存放自己的藝術夢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在2012年舉辦了“第一季2012新銳設計師邀請交流沙龍”、“第二屆OCT-LOFT國際爵士音樂節”、 “首屆深圳獨立動畫雙年展”、“2012創意管理國際論壇暨深港創意創業邀請賽”等文化活動,成爲全城文化盛事,體現了華僑城乃至深圳的文化先鋒氣質,也讓華僑城的“以人爲本”打上了厚重的文化烙印。

無論是對生態、環保的堅持,還是對公共文化藝術的追求,華僑城始終不忘自身使命:通過獨特的創想文化,致力於提升中國人的生活品質,並以此作爲公益事業的源動力。圍繞其“以文化爲核心、旅遊爲主導,中國領先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型開發與運營商”的定位,華僑城不斷擴展其公益事業的“空間”,在成片綜合開發運營中,美化所在的城市,打造出更美的“綠色城市”、“生態家園”;貫徹其“以人爲本”的企業文化,華僑城更關注人們的精神世界,在促進文化進步發展領域,讓公共藝術融入城市的綜合開發運營,使藝術、社區、公衆融爲一體,爲市民生活增添文化藝術氛圍,爲城市精神文明增添一抹亮色。更爲難得的是,華僑城將公益事業寫入企業文化及骨血,將履行社會責任作爲企業可持續發展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使其與公司發展戰略、生產經營和企業文化相融合,努力實現企業發展與員工成長、生態環保、社會和諧的協調統一,最終走出了一條華僑城公益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