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原民特色作物班以質取勝 營造小而美特色產業

花蓮農業改良場辦理原民特色作物栽培管理班,有28位學員完成3天的訓練課程,均表示受益良多。(圖/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爲扶持原鄉特色作物,結合部落獨特耕作文化及研發新技術,賦予特色農產業生命,回覆部落傳統農耕文化,10月24日至26日於農業推廣訓練中心教室辦理原民特色作物栽培管理班,有28位學員完成3天的訓練課程,均表示受益良多。

花蓮農改場宣大平秘書主持開訓並勉勵學員利用3天的學習機會,積極認識及請教講師,並培養與其他學員感情,拓展農業人脈。由於原鄉特色作物因具特殊性文化性、栽培面積小等特性建議以提高附加價值的方式經營,如朝向有機一級生產及結合二、三級模式,朝向以質取勝的思維營造小而美的特色產業,打造部落農業新面貌

本次訓練吸引不少來自原鄉部落的族人蔘與,包含佳民部落、支亞幹部落、芩雅部落、太巴塱部落、復興部落等,可見族人對自己的農耕文化相當重視,一位來自芩雅部落的阿美族鄭德財,在自我介紹中表示,部落以水稻爲主要的產業,其實以前老人家還會種植樹豆小米,隨着時代變遷,傳統作物逐漸沒落,轉換種植市場需求高的作物,如今開始被世人重視,因而又有復甦文化的機會。

本次課程由原住民農業研究室孫正華助理研究員規劃,三天教授內容以原住民特色作物爲主,包含特色香料作物、小米、紅藜油茶、葛鬱金、樹豆等,一一介紹給參與的學員。除了介紹各特色作物品種風土適宜及栽培技術外,另安排各別作物的土壤與肥培管理、病蟲害防治等課程,整體課程融入友善耕作,貼近部落尊重土地環境的理念室內教授課程外,亦特別安排學員戶外實作的課程,針對保種及繁殖進行實務操作,強化特色作物延續生命的技能。學員徐妍花深耕原民作物多年,這次課程啓發對保種的重要性,並學習到保種時注意物種流失。

農改場的研究人員不僅傳遞重要的技術及利用價值,增進基本生產技能外,同時連結作物與市場關係,亦針對富含營養的價值,介紹未來市場潛力趨勢,提高學員種植意願。三天介紹了許多原民作物,期望學員依當地的條件,選擇幾種適宜的品項種植,或是與講師討論適合開發的種類,作爲部落新的產業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