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盛宴》臺北上演:兩岸合作“有戲”

新華社臺北9月22日電(記者許雪毅趙博)“人生是一場盛宴,還是煎熬……”作爲2019關渡藝術節的“重頭戲”,閩臺合作大戲《盛宴》20至22日在臺北演出。

同一位臺灣劇作家、同一個劇本、同一位大陸導演、同一套劇場設計方案、來自兩岸的兩組演員分別上演……《盛宴》以生動的故事印證兩岸合作“有戲”。

無縫對接:大陸導演與一羣臺灣“90後”的碰撞

實驗劇場《盛宴》演出時長約1.5小時,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原爲臺灣基隆八斗子望族的陳家家道中落。某日,四兄妹中的大哥三弟小妹在破舊海濱別墅內的“海鮮盛宴”中回憶家族往事,而別墅內室躺着他們癡呆多年、大限將至的母親……

這齣戲今年4月在福州首演,此次首度赴臺共演出4場。其中,前兩場由福建人民藝術劇院演員演出,後兩場由臺北藝術大學學生演出,導演均爲福建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陳大聯

指導排戲,陳大聯8月16日就來到臺北,與一羣臺灣“90後”碰撞出很多有趣的故事。

“很過癮啊!”《盛宴》臺北藝術大學版扮演三弟的王惟漢生於1998年,在上海讀過小學。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大陸導演。“導演很親和,會給我們做示範,我先模仿再慢慢請教,學到很多。”王惟漢說。

劇中扮演爸爸的簡驥生於1997年。“大陸的臺詞訓練真是非常棒!”他說,在大陸導演指導下,大家先對了一兩個禮拜的臺詞,這和以前在臺灣排練先練習肢體不一樣。

“大陸演員節奏感強,咬字清晰,很贊。”劇中大哥扮演者、生於1990年的彭士詮去過北京和雲南,他說期待下次兩岸演員同臺合作,“那樣更有意思”。

“除中秋節和星期天,這一個月我們幾乎天天排練。”陳大聯說,臺灣學生單純、上進心強,在一起很愉快,讓他似乎回到了學校時光。“此次攜手是兩岸產學交流合作的美好成果。”

優勢互補:臺灣編劇與一個大陸劇院的多年情緣

此次臺北行,包括導演在內,福建人民藝術劇院一共來了20人。《盛宴》出品人、福建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楊翔說:“《盛宴》是我們和臺灣編劇的約稿。”

“當時我把大概構思和陳大聯導演談了一下,他很有興趣,於是開始合作。”《盛宴》編劇、臺北大學戲劇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紀蔚然說。

2014年,陳大聯在廈門的臺灣書店看到一本臺灣戲劇精選集,很欣賞紀蔚然的《夜夜夜麻》,由此拉開了跨海峽交流合作序幕。從那年起,紀蔚然與福建人藝攜手推出《夜夜夜麻》《莎士比亞打麻將》《衣帽間》等劇作。

這位臺灣劇作家從出席首演,到一起探討劇本,到參與排演,融入程度不斷遞進。

紀蔚然說,《盛宴》是基於個人經驗的創作,探討的是老齡化社會常見問題,在目前臺灣比較商業化的演出氛圍下,極可能沒機會搬上舞臺。“與福建人民藝術劇院合作後,這齣戲在福建、廣東、臺灣上演,被兩岸越來越多人看見和喜歡,很開心。”

楊翔說,大陸人口多,像《盛宴》這樣的實驗戲劇,可以在福州連演8場。

據介紹,雙方計劃把《盛宴》作爲“當代家庭三部曲”之一,開始醞釀三部曲之二,名稱暫定爲《兩個家庭15.3坪》,探討同一個空間裡兩個家庭的生活狀態。“下個月開始編劇,明年就可以演出。”紀蔚然說。

跨越海峽:共同的努力與期許

“大陸省級院團裡,我們最大的優勢是與臺灣具有特殊淵源。”楊翔說,2012年福建人民藝術劇院就帶着實驗劇場《雷雨》赴臺演出。目前院裡努力打造“海峽兩岸話劇創作合作基地”。從去年開始,除了與臺灣編劇合作,還邀請臺灣演員和舞美、設計等加入項目團隊。

《盛宴》福建人民藝術劇院版三弟扮演者、生於1986年的趙玉明說,去年在《衣帽間》裡,他和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姚坤君合作,“我們互相探討專業話題,彼此都得到不少啓發”。

《盛宴》舞美設計、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碩士李建賢生於1993年,曾在上海實習過。“大陸的場館設備比較新穎,比如大部分用電腦做畫面,臺灣仍用傳統燈具做畫面。”他說,“能在大陸工作不錯,我在尋找這樣的機會。”

楊翔說,目前正準備實施兩岸青年演員培養計劃,也歡迎臺灣青年到劇院工作。“已有一些臺灣青年向我表達了就業意向。”

曾在上海戲劇學院當過交換生的簡嘉萱,在劇中飾演媽媽。“很多大陸朋友畢業後都去北京發展,我也想去看看。”她說,“年輕時候可以多多嘗試。”

《盛宴》臺北藝術大學版扮演小妹的呂維真還沒去過大陸,但認識不少大陸交流生。正在撰寫畢業論文的她,也有一個“北上”的心願。“我想去中央戲劇學院深造,到大陸開闊一下眼界。”呂維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