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春瑩點贊!她憑一根繡針登上國際時尚舞臺

新華社成都3月18日電(記者楊迪李倩薇)她的藝術品喚起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共鳴,並通過頂級品牌將其帶到世界各地——16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推特上發表了一則消息,點贊四川藏羌織繡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華珍

“讓人驚歎的藝術”“色彩結合得很獨特”……這條推文下,許多網友留言表達了對這些藝術品的喜愛。

2020年6月13日,在成都華珍藏羌文化博物館內,楊華珍展示自己爲日本彩妝品牌植村秀做的原創設計。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楊華珍今年64歲,出生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一個藏族村寨,51歲纔開始創業,帶着18位“老姐姐”走出大山,靠着一根繡針白手起家,最終登上了國際時尚舞臺,先後與植村秀、星巴克、荷蘭梵高博物館、法國郵政等品牌和機構合作

記者17日聯繫到楊華珍時,她正在九寨溝縣籌建藏羌織繡培訓基地。她說,“得知華春瑩司長給自己點贊,非常激動,也讓自己對非遺的推廣更有信心了!”

楊華珍的作品《四姑娘雪山》。新華社發

藏羌織繡是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和羌繡的合稱。楊華珍的作品題材廣泛,有的展現大自然美景,還有的再現了藏羌人民生產生活場景。

在楊華珍的家鄉,幾乎每家女子都會刺繡,她們將藍天白雲繡在衣服上,穿在身上,用在生活中。楊華珍七歲就能自己縫布娃娃,到十六七歲的時候寨子裡待嫁的新娘會專門來找她做衣服。

但在51歲之前,楊華珍一直只把刺繡作爲愛好,從未想過要靠此做一番事業。高中畢業後,她當過知青,做過民辦教師,還自學攝影並開辦過攝影館,1994年成爲阿壩報社攝影記者

楊華珍的作品《鬆崗羣碉》。新華社發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時,楊華珍乘坐大巴車正好途經映秀。倖免於難的她,見證了太多的不幸與堅強。

“我徹夜難眠、不停思考,作爲災區的一員,我能做點什麼?”楊華珍認爲,受災羣衆需要生產自救增加收入,以重建家園

她覺得發展刺繡手工是一個好途徑。

震後沒多久,楊華珍離開報社,帶着家鄉的18位“老姐姐”來到省會成都銷售刺繡產品。這18位“老姐姐”一半是藏族、一半是羌族,年齡最小的60多歲,最大的已年過七旬,許多人是第一次走出大山,來到大城市。

楊化珍(左二)與學生討論織繡技法。新華社發

“當時很多姐姐連紅綠燈都沒見過,過馬路的時候,我們就手挽手站成一排,綠燈亮了我就喊口號,衝啊!大家就一起跑着過馬路。”剛到成都“闖蕩”的經歷,楊華珍至今記憶猶新。

幾個月後,三萬元啓動資金已花得差不多,但產品銷售還沒什麼眉目。正在低谷期徘徊時,成都一個文旅項目的負責人遞來了合作“橄欖枝”,免費裝修好170平方米的商鋪,邀請他們入駐,並免收首年租金

通過四處宣傳,開講座進社區,憑藉濃郁的民族特色,楊華珍經營的“藏羌繡苑”一時聲名鵲起。

2020年7月21日,在成都楊華珍工作室內,楊華珍給學生們講解刺繡針法。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很快,我們的銷售額就突破100萬元。還記得那天我們一起在店裡喝酒慶祝,喝高興了就跳起鍋莊。”楊華珍笑着說。

生意越做越大,帶動能力也越來越強。楊華珍還培訓了大批災區婦女在基地或家裡繡制,完成的作品通過公司對外銷售,熟練的繡娘一個月收入近2000元。

2014年,某日本彩妝品牌找到楊華珍,希望她爲公司即將上市的兩款產品“穿一件有民族特色的衣服”。這激發了楊華珍的創作靈感,她交出了令人滿意的設計作品。

高額的回報大大超出楊華珍的預料,也讓她意識到,非遺IP化後不僅可以創造更高的市場價值,也能讓非遺更好地傳承下去。

2015年起,楊華珍每年都前往香港參加香港國際授權展,連續六年都有“斬獲”。在2020年1月的香港國際授權展上,某國際頂級奢侈品牌簽下了根據敦煌飛天壁畫創作的《蓮花化生圖》的授權,預計不久後會推出帶有她設計圖案的絲巾

2008年至今,楊華珍已累計培訓近4000人次,目前,她還帶着徒弟每年走訪老藝人,收集和保護散落在民間的技藝。

“說到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楊華珍說,創作中,她總是會從傳統民族元素中汲取營養,再大膽發揮想象力、大膽用色,不斷推出新的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