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中歐關係挑戰重重(季霆剛)

2024年5月9日,匈牙利總統蘇尤克於在布達城堡以軍禮會見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路透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完成了五年以來首次訪問歐洲,亦是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後首次到訪歐洲國家。本次訪問主要討論經貿問題以及烏克蘭問題,反對美國主導插手歐洲事務,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經濟安全和烏克蘭都是備受各界關注的話題,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是次訪問並沒有討論到臺灣問題,顯然臺灣議題已非中國在歐洲首要的議程。

自2001年中國受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歐貿易關係成長了900%,到2022年將達到9270億美元。 2001年到2022年爲4290億美元。更具體地說,中國對法國的出口從2001年的不到40億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420億美元,而法國對中國的出口則達到250億美元。歐盟和美國稱中國對產能過剩,特別針對中國產電動車,只是因爲以往歐盟經歷過生產過剩,歐盟是以自身的經歷來判斷中國的產能問題。雖然中國積極希望與歐盟討論經貿問題,但歐盟方面卻不以爲然。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巴黎舉行的會議上警告中國的所謂「結構性產能過剩」,實際上只是歐盟單方面的評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歐盟領導人在2023年12月訪華已經表達對歐盟在華企業的關注以及對所謂降低中國風險的謹慎聲明。

經貿問題故然重要,而法國總統與習近平會面後,亦安排了法國、歐盟和中國三邊會議,顯示了作爲歐盟大國的法國除自身與中國提出外交政策外,法國亦不能排除歐盟的統一立場,以促進一國自身利益之間存在着關係。實際上,近期以來,在俄烏戰爭以來歐盟已經對中國失去了獨立的外交政策。在過往,歐盟的外交政策制定始終充滿分歧與程序,歐盟的外交政策強調政府部門之間的程序,允許每個成員國行使否決權。

歐盟的共同立場經常因一個或多個成員國的反對而受到阻礙或難以實現,這些成員國聲稱自己的行動符合其國家利益。中國並非俄烏戰爭的受益者、介入者,但歐盟以偏向美國的態度處事,處處泛政治化,並且將貿易問題武器化,更將損害到特別是歐洲汽車業的利益。德企寶馬和大衆的高層週三警告不要對中國汽車製造商的電動車徵收歐盟進口關稅,稱這可能會顛覆歐盟的綠色協議計劃,並損害進口中國製造汽車的汽車製造商。中國必定在未來,增進與第三國的貿易關係,以及利用與被美國貿易戰的經驗以應付日益嚴峻、日漸向美國傾斜偏向的中歐關係。(作者爲深圳大學港澳及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