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智能產業的倫理觀和風險治理(徐作聖)

在OpenAI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被董事會宣佈開除前,多名研究團隊成員曾寫信警告董事會,稱人工智慧未來可能對人類造成威脅。(中央社)

OpenAI在2023年11月的大內鬥掀開了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紗,但「奇點轉折、文明滅絕」的通用人工智能 (AGI)的陰影揮之不去,LLMs 缺乏有效的獲利模式但燒錢太大、太快也造成組織治理極大的困擾。

騰訊公司首席經濟顧問朱嘉明表示,全球科技革命正在逼近「奇點」,影響未來人類社會的走向;世界正在開始從經濟主導科技到科技主導經濟的轉型,而人工智能的技術將首次超越人類,這個獨特(Uniqueness)技術能力的分水就叫做奇點。

隨着「智能奇點」的爭議逐漸明朗化,智能技術的倫理觀與治理觀逐漸受到各界的重視,而其理論基礎主要包括二類:生物/物理學派的「涌現演化論」(Biophysical Evolution)和社會倫理治理論(Socio-ethical Governance)。前者主要是以物理學爲基礎,包括時間循環、耗損系統、系統涌現理論、奇點理論等,由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業者、資訊科技學者及菁英所支持;後者則多爲社會學者、政府機構、ESG及企業倫理/社會治理等。

從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文字接龍」連結到系統科學中失控的「奇點」,整個智能系統透過「異物同生」(Chimeric symbiosis)和自主共同認知和組織(Stigmergic Organizations)等特質,發展成爲系統性的結構,而在分散式體系的形成過程中,ESG及企業倫理/社會治理成爲不可或缺的元素以維持系統的運作。

矽谷巨頭紛紛宣稱2030年以前AIGC會無所不在(omnipresent)、無所不能(omnipotent),在這個快速變遷的網路環境中,臺灣絕不能缺席。臺灣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多年,主要是聚焦在技術面,但企業在未來發展策略的選項上也必須謹慎從事,而政府在AIGC產業的訴求也該明確,在經濟掛帥的「涌現演化論」和社會公平「優質生態環境論」中取得適度的平衡,如此纔是王道,數位部準備好了嗎?

OpenAI的LLMs 給了全球高度的期待,但缺乏有效獲利模式,但燒錢太大、太快,且組織治理有極大的問題。OpenAI的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 在偶然的機會中感覺AGI有擬人化的趨勢,若進一步的擴張則可能造成文明滅絕,科技倫理與組織治理必須優先考慮這個「奇點」因素,但執行長Sam Altman 似乎並未考慮調整技術發展的方向。

優質的生態系統是智能產業的存活關鍵,而橫向往應用端整合遠優於縱向垂直整合(但矽谷企業卻以後者爲優先),在系統可能失控的時刻,奇點倫理治理必須建構在人本治理的基礎上,也就是以人爲中心的治理模式(Human-Centered Governance)。亞馬遜所投資的新興企業Anthropic,就是利用OpenAI的離職員工Dario Ameodei,來專職從事智能倫理方面的研究,希望發展出更具倫理規範的LLMs技術,可預見的是:智能倫理也將成爲人工智能發展的新趨勢。

矽谷高科技三大族羣:華人富不過三代,猶太族羣「不擇手段」與吃幹抹淨策略經營千秋萬代,但印度人不會告訴你真正的家族傳承。華人傳統上專精於技術、印度裔積極爭取所有高科技的掌舵,但年輕一代的猶太族羣,如OpenAI 首席科學家 Ilya Sutskever,或義大利籍的Anthropic執行長Dario Amodei等人,已逐漸從「純市場金流」的考量中蛻變出來,開始關心智能產業治理的倫理觀及社會責任。

臺灣自2016年以來,在科技部的主導之下,政府獨尊人工智能技術,但技術實質的開展成果卻乏善可陳。在欣賞完OpenAI的大內鬥之後,臺灣產官學研各界除了「隔岸觀火、評頭論足」外,又學到了什麼?而矽谷菁英在面臨「奇點威脅」的時刻,把智能倫理與風險治理放在優先開發的清單中,臺灣各界又得到了什麼啓示?

臺灣主管人工智能產業的三大部會,國科會主掌基礎技術與學術研究、經濟部主管市場應用、數位部主管基礎建設與產業規範,但這三大部會中,國科會缺乏智能技術專業、經濟部也沒有市場運作的知識、而不作爲的數位部不具備智能倫理與產業規範的知識,臺灣已淪爲只知模仿「戀屍矽谷」、搖旗吶喊、搞煙花綜藝式「面線平臺」等宣傳活動的智能產業邊緣化地區了!三位有志於總統大位的候選人想清楚了嗎?

(作者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管所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