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理工人才培育應廣爲社會所用(徐作聖)

3月大陸兩會期間,由福耀集團董事會主席曹德旺等25名科學家、企業家連署的文章,呼籲政府改變目前的政策重點。(中新社)

在3月大陸兩會期間,由福耀集團董事會主席曹德旺等25名科學家、企業家連署的文章,呼籲政府改變目前的政策重點,並指稱:長期以來「重論文輕實踐」的評價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嚴重影響了從工程大國邁向工程強國的步伐,爲此呼籲重視改變工程人才培養中的「工科理科化」現象,讓更多的工科教師、學生去工程一線解決真問題。

「工科理科化」是一個是常年累積制度面的問題,不只是單純「師」與「匠」的區別,而是科技界長期淪爲歐美「學術殖民地」問題的衍生。「工科理科化」特別是指工科的評價體系及運行方式向理科靠攏,甚至完全向理科看齊。其典型特徵,是用理論科學的方法解決工程問題,重視論文發表,忽視實踐創新。

就國家長期發展的目標來看,理工科各司其責都有貢獻社會的機會,勉強切割實爲不智,更何況社會經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洗禮之後傳統理工科的分界已逐漸模糊。從高等科技人員培育的策略來看,主政者必須考量理工人才的供需問題,而科研成果的擴散機制是否也包括非學術的領域,如產業或市場等。

大學教育只是理工人才培育的一環,其他還包含了技職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企業師徒制(Apprenticeship)、企業或政府在職訓練的管道(如法人或政府研究機構)。事實上,曹德旺等人的呼籲是屬於「戰術」層級的問題,真正「戰略」層級的方案在於科技策略、科研組織體系、產官學科技資源擴散的問題等。

理工人才培育的模式必須是「策略性」的,其中有效的審覈機制應該是系統運作的重要部分。近代大學理工教育系統是「分科式」專業教育,包括「水到渠成」及「因地制宜」的教育體系,前者主要專注在學術上的卓越,同儕菁英的相互審覈是其特色,培育尖端科研人才也是其主要目標;而後者則包括學術創新、產學共用、人才培育等功能,其教育成果的學術及社會價值反應了其價值,另外透過產學合作、技術孵化、技術移轉等機制把研究成果擴散到企業及市場,是現代多元化菁英人才培育的典範,最適用於企業規模強大且多元化的產業結構。

近年來,受到功利主義及國外的影響,「工科理科化」逐漸發展成爲永續發展的障礙,「爲學術而學術」的模式使得科技成果的實用性大受質疑。過去爲了學術成果而「單獨」強調科術成果及論文發表固然有「矯往過正」之虞,但過度強調「理工分科」也可能抹殺了科技對產業及社會發展的供獻,如何權宜必須靠領導人的智慧及策略操作了。

曹德旺等人要求「工科理科化」的制度改善確實用心良苦,但在超人工智能技術GPT-4問世的當下,理工「強行」分科己逐漸失去其正當性。看看大陸在兩會中對科技創新及人才培育的重視,我們不是也該在「因地制宜」及「水到渠成」取得策略性的平衡,在人才培育及科技創新重新取得共識,國家培養科技人才本來就是爲全民服務,但過度強調「制度性」的限制顯得過度官僚反而就沒有什麼必要性了。(作者爲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