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電動車產業彎道超車之策(徐作聖)

發展全面客製化電動汽車產業,跳脫傳統代工低利潤困境的手段,貫徹客製化與體驗營銷是臺商最佳策略。(圖/Shutterstock)

全球產業正在進行一種超混亂的振盪(Churning),臺積電創辦人甚至表示國際化/自由化已瀕臨滅亡。產業重組原應該是調整系統熵增而進行結構重整的現象,順應時代潮流進行產業轉型纔是真正的王道,尤其是在智能元宇宙、電動車、新能源、先進材料、量子技術等產業,本文將聚焦在電動車輛及周邊產業的發展。

在全球節能減碳的風潮下,發展低污染的電動車輛是全球的大趨勢。智能共生時代創造了一個新的典範轉移的歷程,改變了長期以來穩定/寡佔的結構,吸引了各行各業菁英的積極投入,其中大陸企業的彎道崛起最引人矚目。

事實上,全球車輛產業發展超過百年,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內,傳統的錢德勒寡佔(Chandlerian Oligopoly)及規模製造、行銷式是主流,競爭優勢主要來自規模的製造、品牌行銷、組織治理等;1980年代日本模式「即時庫存、全球經營」開啓了產業鏈分工、代工的格局,雖然日本豐田汽車首創汽電混合型車輛,但真正的典範轉移發生在純電動車輛的興起。

特斯拉電動車的橫空出世徹底改變了電動汽車業的生態及經營模式。用電動馬達取代了傳統的內燃機,也就是小米執行長雷軍所謂的電動車已由傳統「機械業」轉型成爲「消費電子業」的現實呈現,特斯拉以海量數據、智能自動駕駛、系統設計/製造技術專業化、零部件垂直分工/整合、先馳得點/品牌優勢、體驗營銷等特質樹立了在電動車輛產業標竿性的優勢。

與消費電子及網路產業不同,在百家爭鳴的電動車發展至今並不曾出現「贏者全拿」的局面,而韌性經營的量子管理、客製化體驗營銷/人單合一客製化、智能消費主義與奇點經營纔是產業的「重中之重」,其策略的運用適合傳統車輛業者向下遊的系統整合者、中游/周邊技術仲介及平臺整合服務者、下游客製化及通路經營者,三者共存的夾層式產業結構,與半導體IC、精緻化學制品的結構相類似。

大陸佈局機動車輛超過半個世紀,近年來「比亞迪及寧德時代彎道超車」經營有成,分別成爲全球新能源汽車、車用電池系統的龍頭位置。比亞迪是大陸代表廠商,已自主掌握了動力電池、電機、電控和晶片等全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實現了產業鏈系統的自主可控。

雖然臺商積極投入電動車這個新興行業,但思維模式仍脫離不了代工及周邊零部件切入的概念。臺灣有官員及高科技領袖曾表示:新能源電動汽車應是臺灣下一個護國神山,其所持論點就是臺灣在資通訊產業的實力及優質的代工能力/長期產業鏈基礎設施的布建。在智能網路時代,精準的數位操作有利於韌性多變、超高工作效率的臺商,但跨業經營缺少品牌/通路優勢要如何運籌帷幄呢?

我們以爲:克服品牌劣勢的最佳利器在於客製化,也就是韌性經營的量子管理、客製化體驗營銷/人單合一客製化、智能消費主義與奇點經營策略的實現。這個商業模式的應用曾被大陸消費電子龍頭企業《海爾集團》所引用,成功的讓海爾由廉價消費電子產品製造/銷售者,漂亮轉身成爲「客製化」的龍頭企業。

此商業模式顛覆了許多企業管理的傳統模式,從分工式到分佈奇點式,透過「人單合一」客製化與體驗行銷、韌性把員工和用戶連接起來,實現共創共贏,以戰略創新、組織創新、經營創新、機制驅動、閉環優化等戰術手段來落實組織的創新價值,此模式似乎是臺灣發展現代電動車產業的最佳利器,值得仔細探討。

發展全面客製化電動汽車產業是臺灣產業再造的契機,欲成爲下一個護國神山另類經營策略必不可免,這是一個臺商重新出發及轉型的機會,也是跳脫傳統代工低利潤困境的手段,貫徹客製化與體驗營銷是臺商最佳策略,我們是不是也該異位思考了?

(作者爲陽明交通大學 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