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兩岸科技政策趨勢與產業消長的警訊(徐作聖)

半導體晶片成爲中美大國競爭的戰場,許多國家與大企業被捲入其中,臺灣則是影響勝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圖/Shutterstock)

報載在美國川普、拜登兩任總統「抗中」的政策下,2021年有1400華人科技人員離美返回大陸。另外,根據大陸官方媒體的報導:自2020年以來己經有約80%留學生選擇回國就業或創業,部分是因爲大陸政府長期推動「自主創新」而經濟發展良好機會多,另一方面就是「排中」、「仇華」所種下的遠因。

華人重視學習,在各個科技領域菁英/學霸輩出,兩岸海歸學人更各自創建了自己科技產業的盛況,作法都是利用政府政策與資源招聘海歸學者返國,菁英海歸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在接地氣與地方研究機構合作而成就突出。

大陸產業創新超前佈署,企業近年來大幅提升了本身的文化自信及順應環境的動態經營,在政府20年來推動的「自主創新」也某種程度上收到了相當的成果。大量海歸專家的注入將更有助於產業早日達成「脫胎換骨」之勢,尤其是在基礎研究、大基建、大型國家級產業創新領域等,其中某些領域甚至超越歐美的趨勢,包括量子科技、鐳射雷達(Lidar)、生醫工程及肝炎病毒共轉運蛋白(NTCP) 、二氧化碳/澱粉轉化、軍工與能綜技術、無人機及自駕電動車、核融合發電、人工智慧及區塊鏈、尖端材料、高速鐵路建設等領域。最明顯的例子在量子技術、新興資通訊技術及北斗衛星系統,前者有中國科大潘建偉領先全球的團隊,後者有華爲的通訊技術已堂堂邁入6G (vs. Nokia 4G) ,將歐美先進遠遠拋在後面。

另外,比亞迪及寧德時代的產業鏈整合策略,以及許多以應用科研及整合成果而快速發展的企業,如大疆、華爲、華大基因及一大羣蓄勢待發的黑白天鵝,形成產業成長的主要動力。大陸用自己的創新模式結合海歸的技術能量,已把許多科學與技術領域攀升到世界的頂峰,讓人有「今夕何夕」之嘆!

臺灣的科技資產也是多由留學海歸菁英所推動創建的,新竹科學園區及半導體產業聚落也見證了近40年來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但近20年來留學生的質與量都有大幅下降的趨勢,使得政府必須改弦易轍仍延用傳統的「產學合作國家隊」、「矽谷創新模式」、「科學開門」及科普教育等手段,企圖重新振興臺灣的科技實力,但「新瓶舊水」其效果仍有待觀查。

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日前表示:「基礎不好,何而來創新?」臺灣產官學普遍不特別重視「長期」基礎科技的研發,臺灣基礎研發對產業的貢獻度一直非常有限,在目前產業「百廢待興」的時刻,用基礎科學來解救臺灣的科技產業會不會緩不濟急?更何況唯一強大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的基礎理論己經成熟,需要的是下游的精密工藝、材料及算力優化,電子設計自動化、智慧化設計等工藝,基礎科技基本上使不上力。

而國科會推動的「科學開門」專案,準備開360場宣導會促科技知識的普及希望重振臺灣的科技優勢,講的也是「炒冷飯」的基礎科技政策!「科學開門」是個科普教育的翻版,必須建立在有足夠的科技菁英(國際認可)、特有的知識體系、有效的產業鏈結、基礎設施及科技體系。但以臺灣目前的條件來看,「科學開門」僅是個拾人牙慧、東施效顰式、仿製先進菁英的科普教育,不但提升不了護國神山的江湖地位,也成就不了科技強國的美夢,更浪費了稀有的科技預算!

大陸海歸「迴歸」及產業全面振興發展對臺灣是個嚴肅的警訊!中國大陸正處於「百年之變」,包括政治、經濟、科技、增長模式、社會及地緣政治上等變化,尤其未來10年跟市場有關的重大改變,而最重要的是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模式的變化。

兩岸科技產業「此消彼長」的趨勢已達驚人的地步,臺灣僅剩下護國神山半導體唯我獨尊,其他產業全面落後,無不體現了普遍墨守成規、小確幸、以「代工」的思維來詮釋所有新興產業,欠缺了一個前瞻主導的企圖心與胸襟。

小國如臺灣必須講究策略,不能「跟風」!瞭解策略消去法(Discriminating choices)的意涵選擇自己能搞的產業纔是「王道」,胡亂抄襲模仿大國思維搞電動車/電池、超智能元宇宙系統、氫能、量子技術等都非臺灣本身能力可及,而「科學開門」只是衆多政策誤用及資源錯置中的一個小小的插曲而已!

再次感嘆:法匠遍地,但朝中無人可興國!(作者爲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