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親身經歷兩岸不同風格的隔離(阮笛)

上海實施14天隔離加7天社區健康監測的入境隔離政策,且核酸檢測將增爲6次。圖爲2月初,上海浦東機場工作人員旅客測量體溫。(中新社

筆者是大陸籍配偶。疫情爆發後,因照顧家人往返過一次大陸,以親歷者視角觀察兩岸不同風格的隔離政策。總體上來說,大陸的隔離政策嚴密、有效;臺灣的隔離政策寬鬆、更人性化,卻不可避免地出現潛在的防疫破口

我於去年7月啓程回上海,在桃機時氣氛比較輕鬆,有的商家都還在營業。飛機上,空服人員和大家分享採檢小撇步安撫大家稍有不安的情緒。抵達浦東機場,分批下機後,氣氛就截然不同了:行走動線完全約束起來,大量區域關閉,反覆甚至多次地填寫QR code(乘機信息、居住地址等),所有人在機場都會接受一次採檢。動線的盡頭是各個區的小攤位,旅客將全閉環地送往目的地的防疫旅館

沿路所有工作人員都穿成「大白」(防護服護目鏡手套)。由於境外旅客數目大幅減少,落地後的上述環節都很順暢,唯有等所在區的接駁車,足足等了4、5個小時,抵達防疫旅館時已近半夜。可能因爲這家旅館比較新,房間大概有10多坪,乾淨整潔,每天約1700新臺幣。旅館送來了一份餛飩湯,雖然很簡單,但是感覺到很溫暖。接下來的14天隔離,早中晚都會送來食物,每天會有醫護敲門測兩次額溫。上廁所前需要提前投入消毒藥片,這點應該是因爲管道中的氣凝膠有攜帶病毒的可能性。垃圾打包好後可以放在門口,旅館會統一處理,這一點應該是爲了避免工作人員和周圍居民被垃圾感染。在第12天的樣子,會有醫護人員上門採檢,採檢陰性就可以等待解除隔離了。解除隔離後,行動完全恢復自由。

以上是臺北飛上海的隔離情況。我於去年10月啓程回臺灣,彼時已要求入境提供3日以內採檢報告。在上海的社區醫院即可做採檢,金額記不太清楚,大約花了500新臺幣。浦東機場絕大多數店鋪都關着,旅客很少。抵達桃園後,動線非常清晰,沒有本地門號時,還可以臨時辦理,工作人員都非常和善、有耐心。不過,絕大多數工作人員都沒有穿防護服。

由於可以做到一人一戶,我就申請了居家隔離。填好地址和聯繫方式,排隊等妥防疫計程車,非常便捷地就抵達了目的地。第二天,裡幹事來電,告知防疫注意事項,之後還送來了防疫包,裡面有體溫計、一些食品。再後每天裡幹事會來電關懷是否有不舒服。環保署那邊可以聯絡預約專門的工作人員上門收打包好的垃圾。14天的隔離結束後,接着7天的自主健康管理,要求出門戴好口罩,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每天都會收到關懷簡訊,需要報平安

對比下來,兩岸不同風格的隔離操作,各有優劣。大陸嚴防死守,旅客的回程之路略顯艱難,但是更多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臺灣的政策在嚴防死守和人性化關懷之間取了個折中。在病毒傳染性還不夠強、全球沒有大規模爆發、突變不多時,確實是行之有效的。然而這一套的操作對旅客個人的要求極高。例如在去年,隔離中的旅客偷偷出去趴趴走、自主健康管理的旅客去人流聚集的地方的新聞屢見不鮮,儘管沒有釀成大的惡果,但確實是防疫破口。

今年以來,在英國、印度、南非等多個國家出現新的病毒突變時,臺灣籠罩在疫情的黑雲之下。每天常有幾例境外輸入——這些輸入確診往往還是在隔離結束後,僱主要求採檢,或是有人要離境了而被確診。前文寫到過,隔離結束後如果不採檢,旅客就直接進入社區了。所以,當大陸中小城市的居民大量地脫掉口罩時,一部分有憂患意識的臺灣居民在公共場合還是會戴着口罩——沒有人知道,高傳染力的突變型病毒是否暗暗地進入到了社區。是真的會怕!

一切的轉折點發生在4月下旬的機師確診。在此之後的魔幻一樣的爆發,不用我再贅述了。

看了今天的新聞,因爲意識形態或黨派原因,人們依舊爲普篩、疫苗等事爭論不休。但我覺得,拋棄成見、不再纏鬥,拿出十二分的精力來採取一切措施積極抗疫纔是正途。願天佑寶島

(作者爲企業負責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