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科技 折價出售“英邁國際”始末

不過,從去年年底確定買主和出售方案以來,近半年時間裡,圍繞這場大型的資產“甩賣”行爲一直爭議不斷。

6月10日晚間,海航科技公告,推遲“2021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的召開日期至6月24日,這一舉動爲這場疑竇叢生英邁國際出售計劃再添變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買方Platinum Equity(簡稱“鉑金資本”)官網數據發現,其收購英邁國際的價格爲72億美元,與海航科技披露的收購價相差逾13億美元。

6月11日,海航科技證券部迴應稱是因會計準則不同,計算模式不同。

不過,從去年年底確定買主和出售方案以來,近半年時間裡,圍繞這場大型的資產“甩賣”行爲一直爭議不斷。

近四年時間裡,海航科技的九成以上的收入及淨資產都由英邁國際貢獻,而眼見着後者業績逐漸穩定,且成爲上市公司體內最爲核心的資產,海航科技卻在“收穫期”折價賣出,引發市場無限遐想。而另一邊,在擬置入虧損的燕京飯店被制止後,海航科技對出售英邁後應何去何從,也不曾給出答案。

在這一系列引發爭議的行爲背後,海航科技的出售能成行嗎?

賣出核心資產意欲何爲?

作爲海航物流旗下的主要上市平臺,天海投資(海航科技的前身)因航運市場持續低迷,開始籌謀一場“華麗的轉身”。

2016年12月5日,天海投資通過境外子公司GCL Acquisition, Inc.以現金支付方式完成收購了美國IT供應鏈龍頭英邁國際100%股權,收購完成後,英邁國際從紐交所退市,成爲海航科技控股子公司。

在這場收購中,天海投資合計支付總價款約59.82億美元,收購的資金來源包括了公司自有資金、聯合投資和銀行借款,其中,公司自有資金爲87億元,聯合投資方國華人壽投資金額爲40億元,剩餘部分均爲銀行借款

但時隔不到五年,高額的資金成本卻成爲海航科技出售英邁國際的“導火索”。

2017年至2020年,海航科技財務費用分別達到11.88億元、37.27億元、39.03億元和22.21億元。

據海航科技透露,由於英邁國際分紅金額不足以覆蓋併購貸款本息償還,因此上市公司向GCL IM提供資金以主要用於償付併購貸款及其利息

海航科技認爲,因銀行借款較多導致資產負債率大 幅提升,需承擔較高的財務費用支出,公司整體流動資金壓力較大。

根據公佈信息顯示,GCL未按銀團借款協議的約定於2017年12月5日償還第一期借款本金計4億美元,此筆併購貸於2018年3月2日才予以支付4.5億美元。

除了已償還的4.5億美元,2020至2023年該公司還有四期借款需歸還,分別爲6億美元、6億美元、8億美元、8億美元。海航科技最新的摘要草案顯示,展期至2021年5月5日應償還的13.5億美元銀團貸款本金尚未償還,相關進一步展期事宜尚在推進落實。

“公司出售英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公司有大量的併購貸款無法償還本金,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公司就會面臨很大的風險。”6月10日,海航科技證券部人士對以投資者身份致電的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儘管債務壓力高企,但作爲海航科技最爲核心的資產,出售英邁國際在中小投資者看來並非最好的方式。

作爲全球最大的IT分銷商之一,英邁國際的主要業務包括爲客戶提供全球性的IT產品分銷及技術解決方案、移動設備及生命週期管理、電子商務供應鏈解決方案及雲服務等。2020年新冠疫情影響下,雲服務受到更爲廣泛的應用,依賴於全球IT支出的英邁國際仍保持了穩定的盈利增長和業績水平。

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及2020年度,英邁國際的營業收入分別爲466.75億美元、504.37億美元、471.97億美元和491.20億美元;實現淨利潤分別爲1.99億美元、3.52億美元、5.05億美元和6.44億美元。

而同期,海航科技營業收入分別爲3154.60億元、3364.72億元、3271.53億元和3366.94億元。英邁以一己之力支撐着海航科技的營收,是公司最爲核心的資產以及業績來源。

爭議成交價格

關於此次出售,另一個爭議的核心則在於成交價格。

前文提到,海航科技買入英邁國際的成本價爲59.82億美元,但四年後,在業績增長逾兩倍的情況下,海航科技公告的英邁國際出售價格卻不升反降。

根據出售方案顯示,GCL IM的預估值合計約爲14.53億美元,其持有的英邁國際的100%股權的資產預估值合計約爲58.26億美元,較成本價低了1.56億美元。

海航科技指出:“在2016年約59.82億美元的總價款的構成中,58.32億美元爲英邁國際全部普通股價值,約1.50億美元爲股權激勵計劃部分的償付對價。而本次交易英邁國際100%股權預估值爲約58.26億美元,與2016年的收購價格差異較小。”

但這一表態卻難以說服反對者。

朱穎鋒在回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解釋了其投出反對票的原因,“上市公司置英邁國際近年來利潤增長3-4倍的事實於不顧,繼續急於以如此低價,還未考慮近5年來形成的併購貸款利息造成的損失,出售英邁顯得既不明智,也不理智。”

事實上,這次交易的複雜性還遠不止於此。

海航科技此次出售的對價,包括交割日現金支付對價和額外支付對價兩部分。其中,交割日現金支付對價爲59億美元,但需減去預估價值減損金額(英邁國際派發的股利)、交易費用、待償債務本息等。

根據海航科技初步預測,英邁國際在2021年度至2023年度調整後 EBITDA分別約爲12.04億美元、12.11億美元和12.25億美元。

海航科技坦言,“13.5億美元EBITDA僅爲該等激勵機制設定的財務設定上限,不隱含任何可預見性及可實現性”,“未來全額收取額外支付對價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6月10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向公司證券部表達疑慮,但接線人員卻並沒有正面迴應“定價低”問題,而是一再強調公司當前是爲了緩解債務壓力。

收購方何方神聖

海航科技確認交易對象的過程,也是讓股東頗爲憂慮的原因之一。

“英邁國際是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其作爲整體收購轉讓標的放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重磅級的。即便出於任何考量需要出售,合理的做法也應該是先組建一個特別委員會,即由上市公司主要股東代表、董事會有代表性的成員與管理層成員及外部專家組成,並聘請國際投行,公開徵集受讓方,最大程度發現英邁國際的價值。”海航科技第二大股東國華人壽表示。

而早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在此次交易前期也有國際大型主權基金想參與競買英邁國際,但海航科技大股東和上市公司沒有給予談判機會。

該信息並未獲得海航科技確認,海航科技人士指出,“公司並沒有公告相關信息,一切以公告爲準”。

2018年12月25日,海航科技表示“公司在綜合考慮外部市場環境變化和聚焦主業等戰略因素後,目前,正在與有關方商談出售英邁國際或者合作的可能性”。

籌劃逾兩年後,海航科技終於公開了“買家”身份。根據徵集方案顯示,收購方“Imol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是專門爲本次交易設立的公司,是Imola JV Holdings, L.P.間接全資持有的下屬公司,其普通合夥人穿透後是一家名爲Platinum Equity, LLC的私募股權基金。

記者發現,該基金在今年6月被披露擬接盤中國天楹環保資產Urbaser100%股權,接盤價格也是中國天楹收購的Urbaser的初始價格——1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17億元)。

此外,Platinum Equity還曾在2018年接盤強生的LifeScan業務,今年4月收購美國領先櫥櫃製造商Cabinetworks等。

海航科技何去何從?

在收購方案初定之下,擺在投資者面前的又一大疑惑無疑是,完成後海航科技將何去何從?

2020年,英邁國際主營業務收入佔海航科技營收的比例已達100%,而在英邁國際置出後,海航科技主要資產將僅爲現金,無具體主營業務。

據前述海航科技人士介紹,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監高曾承諾,上市公司(或協助上市公司)不晚於2021年12月31日前,將符合條件的資產置入上市公司。公司將妥善利用出售迴流資金積極佈局新業務並切實履行相關承諾,集中力量轉型發展,不斷提升持續經營能力。

這一承諾是否能兌現先按下不表。

記者注意到,在發佈置出英邁國際公告之前,海航科技曾宣佈,擬通過資產置換及現金方式分別購買燕京飯店100%股權及兩艘幹散貨船的資產交易方案,交易作價合計約23億元。

根據收購方案顯示,海航科技擬與海創百川簽署《股權置換協議》,以所持芷儒科技100%股權(作爲置出股權)與海創百川所持有的燕京飯店100%股權(作爲置入股權)進行置換,海創百川與海航科技爲同一實際控制人。

在部分中小股東看來,這一資產的質量實在不佳。

此次資產置換中,燕京飯店評估基準日的淨資產賬面價值爲-8.69億元,評估價值卻爲21.30億元,增值額高達29.99億元。

此外,燕京飯店存在3筆以自有房屋及土地使用權爲海航航空集團關聯方海航旅遊集團借款等提供抵押擔保情形,合計金額約20億元。其中,因海航航空集團違約,北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於2019年查封了燕京飯店的自有房屋及對應土地使用權。交易雙方約定在資產交割前解除抵押擔保及查封。同時,燕京飯店也存在與關聯方多筆款項往來。

“從財務資料上看,燕京飯店負債累累、官司纏身、盈利能力低下,也是沒有前途的行業,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沒有幫助,這不符合近幾年中央和證監會着力推進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精神。”朱穎鋒說道。

在反對聲浪下,最終,海航科技取消將置入燕京飯店100%股權交易提交至公司股東大會審議。而對於約2.9億現金購買兩艘幹散貨船一事,則因佔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淨資產絕對值未達到5%以上,無需提交股東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