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美國盟邦爭相會見習近平 抗中陣線崩盤了嗎?(羅慶生)

德國總理蕭茲率領德國企業家集體訪問北京是向誰表態?美國。表示對美國從盟邦吸血的「抗中」模式已經很不滿。美國能源商賺得盆滿鉢滿,德國卻面臨「去工業化」,通貨膨漲率超過10%。(圖/美聯社)

睽違3年,全球重要領袖終於再度面對面晤談,印尼峇里島G20峰會後,曼谷APEC接續舉行。衆所周知,COVID-19疫情的3年期間,全球戰略格局有了非常重大的改變。美中之間原本的貿易摩擦,在拜登政府上臺後轉變爲激烈競爭;美國視中國爲「最重大的地緣政治挑戰」,聯合盟邦共同「抗中」。

美國盟邦對此也多所呼應,對中國人權以及挑戰「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大肆指責與批評,與中國脫鉤以及新冷戰,似乎成爲新的全球戰略格局。位於美中權力交鋒位置的臺海也因而變得非常緊張,頗具份量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甚至稱臺灣爲「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

但這次全球重要領袖再度碰面的集會,卻發現真實世界,似乎和大家想像的不一樣,包括美國與美國盟邦在內的各國領袖爭相與習近平會晤。這是怎麼回事?不是要與中國脫鉤嗎?不是各國要聯合「抗中」嗎?共同價值觀呢?新冷戰呢?

美國盟邦爭相與中國對話

說各國領袖爭相與習近平會晤並不誇張。G20會議前一天,拜登與習近平舉行會談。不過美國是要管控風險,避免戰爭在「地球上最危險」的臺灣發生,因而雙方劃定紅線共同管控臺海:臺灣不獨,北京不武。拜登特別強調不支持臺灣獨立,無意和中國發生衝突。

如果樂觀解讀,這意味着至少在拜登主政時期,美國鷹派力推的臺灣「烏克蘭化」,將不會成爲美國戰略主軸。果真如此,11月12日上街遊行,大聲疾呼「臺灣不是烏克蘭」,強調「反核武,要和平」的前副總統呂秀蓮等和平派人士,應頗感欣慰。不過若期望美國鷹派就此罷手,恐怕所望過苛。

美、中會談之後的發展,就令人驚訝了。原本除拜登之外,只傳出法國總統馬克宏要在會議期間與習近平會談,結果卻突然變成各國領袖排隊要會見習近平,即便只能安排十幾、二十分鐘。習近平一下從共同抵制的對象,變成人人想見的大紅人,真讓人跌破眼鏡。

依據中國外交部揭露的會晤紀錄, G20會議期間,除美國總統拜登之外,習近平還會見了法國總統馬克宏、韓國總統尹錫悅、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南非總統拉馬福薩、荷蘭首相呂特、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塞內加爾總統薩勒、印尼總統佐科、義大利總理梅洛尼等10位國家領導人以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

G20之後的APEC會議期間,習近平則會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菲律賓總統馬可仕、汶萊蘇丹哈桑納爾、紐西蘭總理阿爾登、巴布亞紐幾內亞總理馬拉佩、智利總統博裡奇,再加上之前率領企業家團赴北京訪問的德國總理蕭茲,美國聯合「抗中」的主要盟邦到齊,通通見了習近平,除了英國與加拿大。

英國首相蘇納克原本也安排要與習近平會晤。據彭博社報導,蘇納克在G20峰會上做出最後一刻的外交努力,使他成爲近5年來首位與中國國家主席會晤的英國首相。但後來因「行程衝突」取消。「行程衝突」是英國的官方說法,媒體推測是中方不滿蘇納克會晤前夕的強硬發言,因而「被取消」。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與習近平則有會晤,但習近平不滿杜魯道操作媒體報導的方式,在會場當場攔下杜魯道予以糾正。他們對話的影片還在網上瘋傳。習近平與杜魯道的會晤紀錄,就不見於中國外交部網站。

無論如何,美國盟邦爭相尋求和中國對話,應無疑義。問題是爲什麼?他們難道不知道這將讓美國聯合盟邦「抗中」的戰略崩盤?以後誰還相信西方國家聯合「抗中」是玩真的?其他如東南亞國家更不用說。拜登自己莫名其妙,居然爲出席孫女婚禮不參加APEC,讓APEC成爲習近平的主場。孫女婚禮一定要去?或不能晚兩天舉行?以後拜登再說美國重視東南亞,大概沒甚麼人相信。

美國盟邦爲何爭相與中國對話

美國聯合「抗中」陣線崩盤並非始於G20峰會,而是更早,當德國總理蕭茲率團訪問北京時即出現破口。當時德國內外一片反對聲音,現在蕭茲可以自豪:怎麼樣,還是我有先見之明!

反對蕭茲訪中主要有兩個理由,一個是在中共二十大後即訪問北京等同承認習近平延長第三任期的合法性;另一個則是德、中貿易往來太密切,德國應尋求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不能只顧商業利益而忽視國家安全。

這兩個理由都鏗鏘有力,但蕭茲仍然去了。這很奇怪,因爲即便不談國內反對,美國也會施壓阻止。雖然白宮事後強調無意要求盟邦選邊,但這通常是阻止不了才那麼說。之前美國要求歐洲盟邦配合封殺華爲5G可是非常強悍。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報導,美國官員曾在倫敦對英國官員狂吼5個小時。德國是二戰戰敗國,英國則是美國同爲央格魯薩克遜人的鐵桿盟邦,如果說美國對德國的不配合,比對英國更不在乎,恐怕難以令人相信。

那蕭茲爲何一定要去?找出這問題的答案,或許就可以澄清美國盟邦爲何要爭相和中國對話,因爲答案可能相關。

答案是,與蕭茲一同前往北京的不是部會首長或國會議員等政客,而是包括大衆汽車(VW)、賓士、巴斯夫(BASF)、西門子、愛迪達、拜耳和德意志銀行…等12家企業領袖。媒體報導,報名想去的德國企業多達100多家,只因專機機位有限,才選這具代表性的12家。德國企業界集體要求,才能讓蕭茲頂着國內外強大的政治壓力,率團訪問北京。

然而這些跨國企業家們也很忙的,他們即便只在北京待一天,也排開一切行程一起去了。這又是爲何?只待一天談不了具體問題。所以,這純粹就是表態,一種集體焦慮下的表態。那麼,是向誰表態呢?回答這問題前,先釐清德國企業家的集體焦慮。

德國企業家的集體焦慮,當然是生意難做。北溪一號、二號天然氣管線被炸,居然查不出是誰幹的?這表示國際上有股龐大的暗黑力量,不讓德國用俄羅斯的廉價天然氣,只好用萬里迢迢以船舶運來,價格貴上好幾倍的美國貨。天然氣是工業製造的重要成本,成本大幅增加,德國製造業還有全球競爭力嗎?

德國企業家們看得很清楚,除非俄羅斯把佔領的土地還給烏克蘭,否則對俄羅斯的制裁不會終止;但要俄羅斯返還經過公投程序納爲國土的領地,除非徹底擊敗俄羅斯,否則不可能。然而要徹底擊敗俄羅斯,老實說,同樣不可能。當年連拿破崙和希特勒那麼驍勇善戰的大軍團都鎩羽而歸,犧牲慘重,現在的北約做得到嗎?所以結論很簡單:使用俄羅斯廉價能源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返了。

德國製造業必須尋找新的生產基地,否將則困死在德國。然而要移到哪裡?美國嗎?美國很歡迎,德國天然氣貴,美國便宜,歡迎來設廠。德國製造業到美國,美國經濟將可以恢復往日榮光。如果認爲德國企業家們感受不到是美國人讓德國「去工業化」,那就是把他們當笨蛋。能夠經營跨國企業的大企業家,會是笨蛋嗎?

美國以「共同價值觀」聯合盟邦「抗中」的戰略非常高明,效果之佳,或許拜登團隊設計之初都想不到。從心理學來說,「共同價值觀」是個區分我羣與他羣的標準。而人類社交大腦(social brain)本能,對我羣的人會特別關照,甚至願意無償付出;對他羣的人,在有利害衝突時則會產生厭惡感與敵意。美國祭出「共同價值觀」聯合盟邦抗中,就讓西方人感知美國是自己人,中國是敵人。因而這兩年,西方國家民意對中國的厭惡感急遽上升,也讓西方政客必須堅定「抗中」。「抗中」愈堅定,選票愈高。西方各國,等同被美國「道德綁架」。

但企業家們的看法不同。習慣於商業競爭的企業家不會有我羣、他羣的道德束縛。對他們來說,美國同行與中國同行一樣都是競爭者。而美國要他們配合共同抵制中國同行,就是讓美國同行獨享抗中的利益,卻將抗中的風險與成本,分攤給他們。

舉例來說,美國要求各國半導體企業配合制裁中國,表面說法是共同制裁才能發揮效果,實際上則是我放棄的中國市場,你們也別想吃。美國補貼自己的半導體產業,卻堵住各國進軍中國市場,於是美國半導體企業將愈來愈強,各國則愈來愈弱。要各國不要依賴中國,實際上卻是要各國依賴美國。

跨國企業家都是聰明人,怎會不瞭解其中奧妙?於是日本、韓國的半導體企業,積極遊說政府不要加入「晶片四方聯盟」(Chip 4)。荷蘭的半導體設備供應商ASML還選擇在臺灣與韓國建廠,支持臺積電與三星將晶圓廠留在臺灣與韓國。畢竟,依賴臺灣還可以對臺灣嗆聲,依賴美國,敢對美國大聲講話嗎?法國企業阿爾斯通(Alstom) 的遭遇,大家還記憶猶新。

所以,德國企業家集體訪問北京是向誰表態?美國。表示對美國從盟邦吸血的「抗中」模式已經很不滿。美國能源商賺得盆滿鉢滿,一船天然氣,居然有超過1億美元的利潤!而德國卻面臨「去工業化」,通貨膨漲率超過10%。

西方政客現在面臨兩種民意的糾纏。一種是認爲美國自己人、中國是敵人,要求「抗中」的一般民意;另一種則是生意愈來愈難做,物價愈漲越高,要求「和中」的企業需求。所以纔會出現杜魯道必須要和習近平會面,即便只談10分鐘,以向企業家交代;但又放出會面是嗆中國的消息,以滿足一般民意。這原本是「刀切豆腐兩面光」,只是沒想到會被習近平當面指正,而且還被錄影流傳,才搞得那麼尷尬。

美國的聯合「抗中」陣線崩盤了嗎?還不確定。要看這兩種民意哪種更強。但通膨愈嚴重的國家,尋求「和中」的機率愈高。歐洲之前宣稱要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結果是什麼?大家已經知道了。如果再與中國的廉價供應鏈「脫鉤」,那物價會漲到什麼程度?大家生意還要不要做?老百姓還要不要過日子?拜登政府的聯合「抗中」,可能已經觸頂。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