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中共「環臺軍演」 美臺錯判了什麼?(羅慶生)

這次演習主要劇本(想定)是「封鎖臺灣」,然而無論國軍傳統的反登陸或美軍所推薦的不對稱作戰,都是應對「速決」而不是「封鎖」。如此就算國軍有滿手的不對稱作戰武器,恐怕也將無用武之地。(新華社)

中國大陸以反制「美國第三號人物」訪臺爲由,在衆院議長裴洛西離開臺灣後的第一時間宣佈將在臺灣周邊6個海域進行「重要軍事演訓行動,並組織實彈射擊」,演習場域後來還再加一個延長時間。從戰略觀點,任何突如其來的軍事行動都是戰略溝通,那麼中國是想利用這演習告訴臺灣或世界什麼事?

用嚇阻理論來理解;中國之前講盡狠話是要嚇阻裴洛西,然而裴洛西仍然訪問臺灣,這意味着嚇阻失敗。嚇阻的要素是3C:溝通(communication)、可信度(credibility)與能力(capability)。習近平在與拜登的視訊會議已講過「玩火必自焚」,中國當然須報復才能維持嚇阻的可信度。但中國作爲崛起大國並置於美中競爭情境,軍演並不只是單純反制裴洛西的魯莽而已。

中國的軍演具有三層意義。第一層是國內政治:要安撫因爲未能阻止裴洛西訪臺而深感挫折的民意。第二層是美中競爭:要能震懾美國與美國盟邦,以免類似「踩紅線」的事件再度重演。第三層則要從大國崛起的角度:中國要成爲真正能夠挑戰既有霸權的崛起大國,必須樹立其「說到做到」的威信。如此就要顯示強硬立場與充分展示軍事能力纔有意義。

但強硬的報復行動有引發反彈的風險。美國如果也強力迴應,危機將螺旋上升。軍隊過於接近可能擦槍走火,導致兩岸或美、中實質性的武裝衝突。這是戰略學者爲何擔心可能像1996年的臺海軍演而引發「第四次臺海危機」的原因。這次幸而能平安過度,危機並未升級,主要是控管得宜的緣故。

美軍與國軍高度剋制

面對解放軍的強勢軍演,美軍與國軍都展現高度剋制。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表示,希望北京採取負責任的態度,加劇兩岸局勢沒有必要,「我們不希望事態升級,但我們也不會被嚇倒」。

美國無意升高緊張形勢從雷根號航母的動向看得最清楚。雷根號原本在臺灣東部海域保駕衆院議長專機,裴洛西離開後即向東移動到琉球附近。美軍如果採取積極行動,雷根號應該在臺灣周邊監視,一則蒐集相關戰術情報,二則預防解放軍意外蠢動。然而美軍第七艦隊卻發佈訊息表示,雷根號按計劃在菲律賓海正常執勤,爲「例行巡邏」的一環。

這說法顯示雷根號並沒有被賦予應對中國軍演的任務,且航跡向北,有北返日本母港的意圖。一直到演習第二天,美國判定這軍演是「重大升級」(a significant escalation),雷根號才折返,但也與演習區保持相當距離。

國軍同樣也剋制,面對軍演並沒有提升戰備等級,僅下令各輪值戰備部隊「提升戰備人數」,由1/9提升爲1/6。飛彈飛越臺灣上空也未發佈空襲警報。海、空軍攔阻接近領海的解放軍機、艦,動作也相當剋制。這種冷處理模式雖然有「粉飾太平」的爭議,但也管控了危機,避免風險升級。

不過這次臺海軍演與1996年的發展截然不同,關鍵還是當年國軍獲得解放軍可能利用演習發動突襲,奪取外島的情報判斷。國軍因而高度戒備,烏坵等外島極度緊張,戰士甚至寫下遺書。民間則股市、房市暴跌,資金外流。美國因而派遣尼米茲號與獨立號兩個航母戰鬥羣接近臺海,嚇阻中國進一步行動,形成「第三次臺海危機」。

這次臺海軍演雖然場域更多,地點也更接近臺灣,形成「環臺軍演」態勢,臺灣民衆卻不認爲中國會真的動武。一般觀點認爲中國因爲未能阻止裴洛西訪臺而大失面子,所以需要發泄情緒或向人民交代,等演習結束後就將回歸正常。這次軍演因而成爲解放軍「一個人的武林」。民間馬照跑、舞照跳,完全沒有恐慌情緒。臺北股市甚至有以「利空出盡」解讀而大幅上揚的演出。

「環臺軍演」是解放軍封鎖臺灣的作戰計劃

雖然解放軍這次「環臺軍演」平安度過,臺海現狀似乎沒有太大改變,但人走過必留下痕跡,臺海安全形勢已出現本質性變化,無法再回到從前。以下分析這次軍演的戰略意義與影響。

首先,牽涉兩個軍種以上的聯合軍演準備工作非常繁雜,參謀作業與溝通協調通常需要數月,絕不是裴洛西訪臺議題發酵的這一、兩星期就可以臨時完成。合理推論此次「環臺軍演」就是解放軍擬定對臺作戰計劃的一部分,因政策需要而將其「演習化」的鋪陳。

演習部隊應該是訓練已久,因此實兵操演得相當熟練,顯示出已具備多軍種聯合作戰的能力,這表示解放軍是玩真的。東部戰區是在模擬真正的攻臺操演,而不是嚇嚇臺灣人而已。事後必有缺失檢討的獎懲與改進措施,未來真動手戰力將更強,國軍不能掉以輕心。

其次,這次演習主要劇本(想定)是「封鎖臺灣」,這和一般強調的「首戰即決戰」、「速戰速決」想定截然不同。然而無論國軍傳統的反登陸或美軍所推薦的不對稱作戰,都是應對「速決」而不是「封鎖」。如此就算臺灣成爲刺蝟島,國軍有滿手的不對稱作戰武器,再或者全民皆兵,恐怕也將無用武之地。

解放軍先以戰術彈道飛彈封鎖基隆、臺北、蘇澳、高雄等港口,更長程的彈道飛彈則在東經120度以東的日本防空識別區實施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作戰。平潭島的火箭彈則演練封鎖桃園觀塘的中油第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海空軍則在臺海進行聯合封鎖。然而海軍陸戰隊並沒有加入演習,兩棲登陸艦未見蹤影,也未徵召民間滾裝船;這次演習並沒有「聯合登島作戰」科目。這是個「圍而不攻」的作戰形態。

解放軍對臺動武如果真的是「圍而不攻」,那麼就如同烏克蘭戰爭的亞速鋼鐵廠之役,烏克蘭軍即便擁有「堅如磐石」的防禦工事,在斷電、斷水、斷糧後,終究也要投降。臺灣如果斷電、斷水、斷糧,能夠撐多久?

臺灣應重新檢討防衛戰略,以封鎖與反封鎖爲主軸,思考如何應對解放軍「圍而不攻」的封鎖作戰,包括核能發電是否應重新啓用等敏感議題。美軍的軍事戰略家們也應重新思考,如果真有心協助臺灣防衛,硬塞給國軍大量的「不對稱作戰」武器,是否有徒勞無功的風險。

第三,軍事封鎖的目的是「隔離」,封鎖臺灣就是要將臺灣與世界隔絕,因此影響有兩面性:資源與能源進不來,臺灣製造的商品也出不去。前者讓臺灣缺油少電,飽受資源與能源匱乏的痛苦,後者則切斷臺灣供應鏈。少了臺灣製造,對全世界的影響可不是一般般。

臺灣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重鎮,2020年產值佔全球26%,84%的尖端晶片是臺灣製造。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曾說過若無法取得在臺灣製造的晶片,美國將立即陷入嚴重衰退,還強調九成尖端晶片取自臺灣,讓人徹夜難眠。中國這次環臺軍演,會讓白宮徹夜難眠嗎?

中國對臺動武有多種選項,不一定是封鎖。但中國選擇這個劇本軍演,除了告訴臺灣紅線外,也是和美國戰略對話。戰略界近來流傳美國試圖「將臺灣烏克蘭化」的說法,即鼓動臺灣打代理人戰爭,讓中國陷入烏克蘭式的戰爭而拖垮中國。中國這演習是否要告訴美國:不用費心了,我不會直接打臺灣,但會封鎖,看妳拿不到臺積電的晶片會怎樣?中國雖然也需要臺積電的尖端晶片,但在美國封殺華爲後,中國市場只佔臺積電產能的一成。

解放軍這場軍演已讓臺海安全形勢出現本質性的轉變。在中國秀出肌肉與決心後,輪到美國發球。美國或許會像拋棄越南、阿富汗般的在危急時不理臺灣,但絕不會坐視尖端晶片有斷鏈風險,這議題終將發酵。美國將如何迴應這場軍演?全世界都拭目以待。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