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國軍抗敵:首要壓制解放軍合成營(譚傳毅)

縮小戰鬥羣規模是個趨勢,而且是以合成(裝甲)營爲基本作戰單元,形成軍團→合成旅→合成營體制。這一點解放軍合成營與國軍聯兵營組建類似。圖爲國軍漢光演習畫面。(圖/本報資料照)

2008年解放軍開始改革陸軍體制,把原本的大軍團作戰模式改爲小規模作戰的合成營體制,合成營自此變成陸軍基本作戰單元。

合成部隊之始

解放軍陸軍聯合作戰基本單元的編成,是以1個連級的兵種部隊爲主體,再與其他連級兵種部隊共同編成1個營級基本聯合作戰單元。例如以1個步兵連(摩托化或機械化步兵)或坦克連爲主體,加上炮兵連、工兵連、防化兵連、通信連等部隊共同編成,即是合成營(國軍的聯兵營)。

解放軍部隊代號有兩種,每個部隊都有兩個名稱。第一種是單位代號,也就是一個部隊的正式番號,例如XX軍XX師XX團XX連。第二種是出於保密而對外使用的統一代號,例如XXXX部隊XX分隊,是一種較爲模糊的稱謂,旅以上戰役單位稱爲「部隊」,營、連、排可統稱爲「分隊」。

聯合(合成)部隊的出現始於拿破崙,他爲協調並統一指揮不同兵種作戰,把步兵、炮兵、騎兵按一定比例編組到師、軍的戰鬥序列中,在必要的時間和地點上集中使用這些合成部隊,形成戰術優勢,爲日後的合成部隊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戰期間,出現了步兵、騎兵、炮兵、坦克兵、航空兵、通信兵、化學兵,參戰國陸軍開始編組合成師、軍、集團軍。特別是二戰以後,出現了飛彈部隊、電子戰部隊、航空(直升機)部隊也逐一列入陸軍師之內,使得基本作戰單元向下降到營。

在新軍事革命時代中,更多新兵種與新戰法的出現,編組基本合成部隊與合成戰術戰法是必然的趨勢。

組建合成部隊的思路

過去解放軍營級部隊都是單一編制,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和1個炮兵連,戰車營有3個坦克連,這種部隊規模小、結構單一,固然便於指揮管理,但是在戰鬥中行動遲緩,需要上級單位臨時納編其他兵種之後,才能形成完整的戰鬥力,而且集結速度漫長,容易遭到敵方打擊。

因此,當解放軍遂行聯合作戰之初,先在大軍區級別以合成裝甲營作爲試點單位,也就是打散原有的師與團級編制,把裝甲營作爲解放軍陸軍基礎戰術單元,再將不同功能的營按需求調配,組成一個旅級戰鬥羣(類似國軍的聯兵旅)。

然而,如果聯合部隊的編組定位在旅級,合成部隊的規模將會很大,並不適合當前小規模衝突的格局。只有將各兵種(連級)合成到營級單位,纔可能縮小部隊規模、提高部隊靈活性、加快戰鬥準備速度,以因應快節奏的戰鬥速度、增加大部隊集結的生存能力。

將原本旅級指揮人員才能做的事情下降到營級指揮人員(營長、副營長、營指導員),首先遭遇的是營級指揮人員能力和兵力不足的問題。這就是近年解放軍不斷強化人才培養(特別是軍校改革)的原因,這些人才將指揮與操作新式武器裝備,並運用新式戰術與戰法,使得同類型的營都能發揮相同的功能;營級指揮人員必須能夠承擔過去只有團級才能承擔的作戰任務,而不受原有建制的拖累。

縮小戰鬥羣規模是個趨勢,而且是以合成(裝甲)營爲基本作戰單元,形成軍團→合成旅→合成營體制。

合成營的組建

在組建合成裝甲營方面,解放軍主要從三個方向進行:第一,建立基本戰術網路。根據車載指揮系統所提供的資訊,以一體化傳輸的戰術數據鏈爲基礎,形成合成裝甲營基本戰術網路,以解決指揮系統和通信等問題,合成裝甲營內部所屬單位都可以即時共用指揮資訊與戰場數據。

第二,建立合成營模塊。每個合成營都必須具備指揮管制、戰術機動、火力運用、戰鬥協同、整體防護、綜合保障等六種能力。在編制與裝備方面則是以坦克和步兵爲主,綜合其他兵種連,構建「三步一坦、兩坦兩步、三坦一步」三種類型的合成裝甲營模組。

第三,建立合成營戰術戰法。合成營的作戰指導:「資訊先導、火力優先、打引一體、整體作戰、擊要破體、快速靈敏、精確高效」。在具體的戰法運用方面則:「結合演訓,形成遠戰殲敵、察打一體,整體聯動、聚力合擊制反、打剿結合、立體合圍奪要的基本戰法。」

模組化合成營是解放軍陸軍體制一大變革,當時濟南軍區編組第一個合成營,在2008年總參組織「合成裝甲營縱深進攻戰鬥實兵實彈戰術演習」中得到實踐。該演習以合成裝甲營對抗訓練爲主,是集團軍訓練典範。

合成營對抗演習證明,作戰任務能夠合理的分配,火力、資源與作戰能力明顯提升。當時該合成營配備了9個兵種:裝甲兵、步兵、炮兵、通訊兵、偵察兵、工兵、陸航部隊、雷達兵、電子對抗兵,這些兵種全部是臨時納編到合成坦克營之內。演習之後,發現缺失始終是指揮管理能力與納編兵力不足。

過去解放軍陸軍營級指揮層只有營長、副營長、營指導員三人,營部沒有參謀,指揮管理能力極其有限,一直處在「上有團、下有連」的尷尬局面,而美軍與國軍的營部加起來至少20多人,營長絕對有資格指揮合成部隊作戰,最起碼的通信不會有問題。現在解放軍陸軍已經發現問題,增加營部參謀人數,否則將永遠無法遂行聯合作戰。

合成營的檢驗

2008年11月21日,總參軍訓部在濟南軍區舉行了一個以某摩步旅的合成營編組爲主的演習,使用新配發部隊的「合成部隊戰場決策訓練支持系統」,不但可以指揮陸海空三軍火力,而且可以隨時掌控戰場態勢,是解放軍在未來戰場的新銳特戰力量。

過去解放軍陸軍演習時,營級單位只是參演部隊,現在在多兵種合成演習中,營長坐上指揮席,在一個戰題下組織營、連、排三級指揮員的聯動訓練,使演練更加貼近實戰;營長既是組訓者、又是受訓者。

過去演訓作業、戰題設計、作戰規劃、量化評估等工作由上級機關人員負責,現在則由營長全權負責。一次軍兵種的編組作業,就如同指揮一次小型演習,營長作爲一名合成指揮官,既要精通本兵種業務,又要精通軍兵種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這在解放軍陸軍訓練史上還是首見。

在演習過程中,參演官兵同時必須考慮兵員與武器系統的問題,過去炮兵只要瞄得快打得準就行,現在必須配合系統內各節點,否則就有可能出問題。例如在一次實兵實彈演練中系統出現故障,經查發現有個操作手爲追求速度,操控動作比指揮終端快了一步,使整個系統數據出了問題。這是系統化與資訊化作戰的特色之一。

即使是老式裝備,操作也是比照新裝備的指揮、通信與作戰過程,也能夠使其與其他新裝備在系統中無縫連結。指揮權下放到營級,並不表示上級(旅)領導機關撒手不管,旅級除了要提供基本想定之外,還要監控演習過程,這對營級指揮人員的謀略水準助益極大,而且還可增強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

結論

作爲基本作戰單元的合成營,是解放軍建構陸軍的主要藍圖,這種編組最大的特色就是形成一個相當規模的基本戰鬥單元,針對小規模的衝突協同不同兵種作戰,增高了部隊靈活性與戰鬥準備速度。

相對於國軍聯兵旅,我們可以設想,合成營的機動性將高於聯兵旅。如果解放軍以1個合成旅對抗國軍1個聯兵旅、或是解放軍以1個合成營對抗國軍1個聯兵營,不知道國軍的勝算有多少?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