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月壤在香港亮相 科學家精神浸潤香江

26日上午,“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暨月壤入港揭幕儀式香港會展中心舉行,國家月壤在港正式亮相

這一展覽將於6月27日至7月9日向公衆開放,香港市民可近距離觀看月壤,瞭解航天科技成就,感悟科學家精神。

在儀式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香港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神舟飛船首任設計師戚發院士長征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院士、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等共同爲月壤揭幕。這些月壤是由嫦娥五號帶回的。

林鄭月娥在致辭時表示,訪問團這次帶來了國家去年成功登月取得的部分月球土壤,首次在香港公開展出,讓香港的市民可以一同分享國家航天事業驕人成就。在中央部委和各位科學家的支持和鼓勵下,香港可以爲國家的航天科技事業作出貢獻,作爲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神秘的月壤在香港露出真容

“3、2、1,揭幕!”26日,在一片驚呼和讚歎聲中,神秘的月壤在香港露出真容。

轉動的水晶容器中,硬幣大小的月壤聚焦了人們的目光。燈光映照下,月壤呈現出黑灰相間樣貌

30歲的廖偉驄拿出手機,對着月壤連拍3張照片。在他看來,距離地球約38萬公里的“土壤”就這樣呈現在面前,感覺很奇妙。

當日上午,“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暨月壤入港揭幕儀式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香港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長征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院士、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等共同爲月壤揭幕。

香港市民近距離觀看月壤

據介紹,這一展覽從6月27日至7月9日向公衆開放,香港市民可以近距離觀看月壤。林鄭月娥說,國家取得的部分月壤首次在香港公開展出,讓香港市民可以一同分享國家航天事業的驕人成就。

科學資料顯示,月壤是覆蓋在月球表面的“土壤”,包含微細的礦物顆粒岩石碎屑玻璃質微粒等。月壤顆粒質地微細,不含任何有機成分,而且非常乾燥。

作爲一名科研人員,廖偉驄對月壤有更多思考。“它的成分有哪些?特性怎麼樣?我期望未來有機會參與研究。”他說。

能親眼看到月壤,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十分開心。“心裡有點激動啦!國家在科技創新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令我感受到作爲中國人的自豪。”他笑着說。

嫦娥五號着陸器、返回器、上升器、軌道器“四器合一”模型,月壤存儲器,表取採樣裝置實物……周邊陳列的多件展品,都與這份月壤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2020年12月,正是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採樣成功,並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返回。至此,人類在時隔40多年後再次成功採集到月壤。

表取採樣裝置研發者是香港理工大學教授

嫦娥五號“挖土”成功的背後,有着香港科學家的汗水。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容啓亮率領團隊研發的表取採樣裝置,幫助嫦娥五號成功完成月表採樣返回任務

當日的參觀嘉賓中,記者看到容啓亮的身影。“受疫情影響,我們沒法去北京看。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月壤,太激動了!”他興奮的語調帶着一絲絲顫抖。

在容啓亮看來,國家能給團隊這麼重要的任務,是對香港的信任。“我不會放鬆,會爭取在國家深空探測項目中繼續發揮作用。”

事實上,隨着連日來國家航天專家團隊赴香港多所學校舉辦講座,越來越多的香港學子對月壤充滿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