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捕撈傷害海洋 30年後缺魚「只能吃水母」

▲刺網勾到珊瑚礁後造成破損,遺留海洋深處,傷害更多魚類,成了可怕的「幽靈漁業」。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臉書打卡曬年夜飯」的日子又快到了!農曆春節是臺灣大事,但很多人不知道我們餐桌上的某些澎湃海產,已經因爲過度捕撈瀕危,重重傷害了海洋資源,造成生態失衡。國立臺灣博物館在22日推出「永續年夜飯」活動廖運志博士建議慎選友善海洋的魚種食材,若再不重視,約30年後可能面臨無魚可吃的狀況,「到時候大家只能吃水母!」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廖運志博士分享「魚市場博物學」,提到現今許多捕漁法對海洋都有很大的傷害,例如延繩釣流刺網、底拖網甚至燈火漁業...等等,因爲捕撈時「無選擇性」,有時候連同海龜鯨豚、稀有魚類、魚苗都一起捕捉,讓資源無法恢復,漸漸地越來越少,也越來越貴。有些魚類受到壓力,出現「提前性成熟」的狀況,過去可能長到25公分才產卵,如今16公分就產卵,但產量卻不如從前多,存活率也降低。

▲刺網對海洋生態傷害極大。

廖運志博士說,有科學家合理推測在「2048年後無魚可吃」,他認爲這種狀況可能會提前到來。到時候去壽司店不再有美味鮮魚,可能只剩下彈塗魚、水母可以吃,還說搞不好速食業者會推出「水母漢堡」。

專家推測未來人類沒有魚可以吃,速食業者可能推出「水母漢堡」。

他推薦民衆食用數量還夠多的迴游性魚類,例如鬼頭刀、飛魚。而扇貝白帶魚秋刀魚鎖管、軟絲、透抽等也很推薦,這些生物都食用天然的植物性餌料,不僅數量還充足,也較健康,一起永續維護海洋資源。

廖運志也提醒,市面上網購很多魚產標示不清、來源不明,還有用藥問題。建議大家在買海產時可以參考「海鮮指南」來選擇友善海洋的漁獲,而且不要只是注重便宜,這不僅傷害到海洋資源,也可能傷害自己的健康。他舉例,以鮭魚來說,建議「食用前要想清楚」,若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最好,但若非得要吃,通常來自智利養殖鮭魚管理上問題較多,餌料也有污染海洋的疑慮;相較之下來自挪威的管理較好,雖然不是100%,但相對較安全。

臺博館海科館在2月1日發起將臉書串連活動,邀請大衆響應「永續年夜飯宣言」,分享博物館臉書上公佈的「永續年夜飯宣言活動辦法」就可以參加抽獎。更鼓勵民衆,在過年期間利用臉書上傳的方式(照片影片皆可),與大衆分享自家的「永續年夜飯」。

*參考建議食用的海鮮:「海鮮指南」

▲選擇友善海洋的魚產,烹煮「永續年夜飯」。(圖/記者林育綾)

▲左1爲廖運志博士、左2爲陳濟民館長、右1到3爲臺江溼地學校環教講師

▲歡迎民衆在加入臉書曬「永續年夜飯」的行列。(圖/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