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資金、市場、國際鏈結 三面向優化新創環境

新冠肺炎疫情籠罩全球,各地經濟普遍受到強烈衝擊。於此同時,美國卻展現了驚人的創業熱情,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20年第三季成立的新公司高達150萬家,比2019年同期成長82%,被喻爲是「創業榮景期」。這股危機中勇於創新突破的冒險精神,也曾出現在911恐攻事件後,當時美國社會因爲外在環境遽變,反而激勵了年輕人勇於追求夢想,帶動一波創業風潮

無獨有偶,臺灣也掀起創業潮,截至2020年10月底公司登記家數超過71萬6,000家,寫下歷史新高紀錄。近幾年,在政府政策推動下,國內新創環境日趨完備,日前瑞士新創生態圈調研機構StartupBlink在《2020新創生態系排名報告》指出,臺灣首次躋身全球新創圈第30名。甚至美國巴布森學院(Babson College)和英國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發佈「全球創業觀察:2019/20年全球報告」中,臺灣在國家創業環境指數(NECI)表現位居全球第七,在在顯示臺灣新創動能豐沛。

工研院是爲產業育孕新創公司的重要源頭之一,並有一套完整的創新創業機制,例如在院內開設財務、業務、市場等相關新創學程,讓有志創業的員工,帶着技術成立公司,增加創業成功的機率。在我觀察,臺灣不乏創新動能,但是在資金面、市場面、國際鏈結等三大面向還有着墨使力的空間,以期讓新創環境更臻完善。

首先,在資金方面,要強化資本市場與科技市場的連結。科技變革是經濟快速成長的重要關鍵,而科技的創新,需要資本的長期投入,這也是美國矽谷長期以來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但回過頭來看臺灣現況,雖然我國是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所認證的全球前四大創新國,科技發展表現優異,但是與創投資金相關的評比,在全球排名就稍微落後,顯示國內科技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接軌存有落差。進一步與美國相較,美國創投資金投資在資本市場佔比是將近臺灣的十倍,臺灣投資科技的思維仍不及美國強勁。

資金是新創業者的子彈,根據2019年《臺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有28%的創業者認爲,創業時面臨最大挑戰是募資,強化資本市場與科技市場的連結,對創業家是很重要的一項舉措。政府已透過「產業創新條例修正案」大幅鬆綁新創法規,並將無形資產評價機制放入法條,工研院協助落實無形資產評價,攜手臺灣中小企業銀行及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首創以無形資產融資成功案例,協助創業圓夢,讓智慧財產權發揮更大價值;2020年更擴大與26家銀行合作,以技術加值服務的方式,協助企業取得資金、透過資本融資進行數位轉型,這對打造臺灣智慧價值、產業創新升級有莫大助益

第二,以藍海市場取代競爭市場。創業者要跳脫競爭市場(competition market)的框架,轉向有價值的創新市場(creation market)。對新創團隊來說,藍海策略尤其重要,新創的優勢不是要「競爭」既有的市場,而是積極尋找以市場爲導向、無人競爭的藍海市場。

爲鼓勵研發團隊以市場需求爲導向,進行跨領域創新研發,我們日前舉辦了「工研院創業競賽」,引進由訊連、仁寶、中華開發資本和橡子園等知名企業和創投組成的黃金評審團,讓技術在研發的階段,就納入創投的思維,以及產業的需求,增加技術邁向商業化的潛力,同時希望每位同仁都應隨時準備好將技術投入市場的能力及實力,當機會來時不要放過。

第三,強化新創公司與國際市場鏈結。網路科技縮短全球距離,創業家要以國際視野做生意,方能突破臺灣內需市場不大的侷限。不久前,工研院創新公司與美商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旗下的應材創投合作,首度在臺灣舉辦新創競賽The 2019 Deep Tech Challenge,以投資及合作當作優勝獎勵,希望以最實質的資源,鼓勵創業文化,並增進新創團隊國際視野。2019年起,工研院也增加了「接橋計劃」,透過與美國知名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合作研究與人員培育,作爲擔任國際產學研有效橋樑載具。並開設「跨域整合國際專修」,針對資通訊科技(ICT)研究領域,連續四年直接把菁英主管送到矽谷,進行沈浸式(immersive silicon Valley Training)學習,增進研發人才的國際視野。

以工研院新創公司臺生材爲例,其開發的醫材泡沫式人工腦膜」,採「臺灣設計、美國代工」策略。又如福寶科技在2016年自工研院新創成立,主要技術是行動輔助機器人,已推廣到日本多家重點醫院。這些都是從臺灣出發,邁向國際的極佳新創案例。工研院作爲產業橋樑、鼓勵創業的特殊性,對科技人才而言,無疑是創業圓夢的極佳平臺,更是以新創公司帶動臺灣產業世代發展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