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臺灣經濟正向發展中的社會隱憂
在新冠病毒持續肆虐不安氛圍中揮別2020年,面對全球各國經濟無不受到疫情衝擊陷入衰退之下,臺灣經濟卻又能夠擺脫新冠病毒威脅,維持經濟成長動能,不但訂單、出口續創新高,而且工業生產、商業活動連月成長,顯示經濟逐漸突破困境,堪稱是在疫情狂流中的「璀璨明珠」,使得國內重要經濟預測機構先後上調2020年經濟成長預測及樂觀2021年成長估值。
此外,最近英國《經濟學人》特別在專欄中稱讚臺灣經濟表現,同時將亮麗的數據加以歸納認爲,除了並未因疫情威脅,而採取全面封城之外,其原因在於:疫情衍生數位商機需求,引發電子相關產品出口暢旺;以及臺商迴流投資佈局,活絡產業升級轉型動能,讓2020年臺灣經濟成長幅度可能是四十年來首次超越中國大陸,重返往昔亞太經濟小龍榮光。
雖最近以來,國內經濟預測機構及國外期刊不約而同肯定2020年臺灣經濟表現;但許多學者專家則是再三警訊指出,在經濟情勢轉爲正向發展的背後,其實過去以來,臺灣呈現許多被忽略的社會隱憂,其對未來臺灣經濟成長動能的可能威脅,不容小覷。這些包括:
其一,超高齡社會將提前於2025年來臨。隨着臺灣人口結構快速老化,過去30年以來,90歲以上「老老人」人口激增9.62倍,在現實的「少子」家庭環境之下,這些老老人在生活上勢必依賴65歲以上「年輕老人」照顧。亦即面對「老老照顧」逐漸成爲社會主流現象之下,年輕老人所領取的退休年金,並非作爲自己的養老,而是需要兼顧較自己更老的父母之奉養,如何協助老老人激增發展趨勢之下所延伸的財務規劃,刻不容緩。
其二,女性勞動參與率成長遲緩。從主計總處2019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中發現,25至44歲育有未滿6歲子女的女性勞參率爲71.1%,不但低於同年齡層尚無子女的女性勞參率達88.7%,而且不如同年齡層育有未滿6歲子女的男性勞參率達98.8%。顯示,育兒已明顯影響25至44歲女性的勞動參與動能,如何妥善構築6歲之前托育環境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空間,不容輕忽。
其三,家庭所得比差距創近七年最高。依據主計總處所公佈的2019年家庭收支調查資料,其中前20%高所得家庭可支配所得,是後20%的7.26倍,透過政府社福措施及賦稅進行調整之後,雖家庭所得比差距降至6.10倍,但仍是創近七年最高;尤其吉尼係數升至0.339,更是創近八年最高。顯示,國內家庭所得差比距逐漸擴大。
其四,家庭債務比再創新高。9月25日德國安聯集團公佈其對全球60個國家的家庭資產和負債狀況調查,2019年臺灣家庭債務比(負債佔GDP之比率)因房價上漲帶動房貸餘額劇增而升至92.6%,逐漸接近高債務「危險地帶」。尤其臺灣類似日本存在人口老化與人口成長衰退隱憂,如果家庭負債比居高不下,房價卻又因人口老化而下跌,未來恐將衍生許多社會問題。
其五,家戶所得最富1%享有全臺11.29%所得。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曾經利用2017年財稅資料加以統計發現,家戶所得最有錢的1%,享有全臺灣11.29%所得。尤其愈有錢的人,薪資佔比愈低,反而股利所得及土地增值等資本收益佔比愈高,相對愈貧窮的人,薪資所得佔財富所得比愈高。此意味着,臺灣最近十幾年來所得分配正在惡化。
其六,物價上漲速度抑制薪資成長感受。依據主計總處所公佈的2019年受僱勞工經常性薪資顯示,每月平均經常性薪資(包含本薪、按月給付固定津貼及獎金)41,883元,年增2.26 %。雖年增持續兩年成長超過2%,但由於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揚,帶動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使得每月實質薪資平均不及2001年水準,甚至被迫陷入貧窮,已成爲許多受薪階級家庭揮之不去的夢魘。
臺灣是個小型開放經濟體系,與全球經濟整合的程度頗深。面對未來數年全球經濟可能不太樂觀之下,我們不厭其煩陳述解讀上述衆所皆知、卻又極容易受到忽略的現象,乃是希望在追求臺灣經濟成長的同時,能夠了解目前社會內部所存在的隱憂。換句話說,如果臺灣社會發展陷入停滯不前,不但將會重創社會凝聚力量,而且更加可能波及經濟成長動能。因此,未來如何透過政策工具解決這些已日積月累的社會隱憂,進而成爲拉擡經濟成長引擎,是政府極爲迫切無法迴避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