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ESG當中的「G」:治理面需留意平衡問題

20年前,投資者會把企業治理視爲聚焦於公司如何管理其本身(如管理層架構財報等)、以及此舉如何影響與其他公司及政府互動的議題

然而,現在治理的意涵已變得更加廣泛,不僅涉及公司如何與周邊世界互動(如環境議題等),也超越企業的範疇,觸及政府本身如何管理企業及自然界資源(如海洋等)。因此,現在治理一詞儼然具有環境、社會以及企業的成分。治理其實是非常複雜的課題,但基本上有兩種實行的方式;第一種是「由上而下」的方式,即嘗試透過政府幹預來管控欠缺效率市場;第二種則是「由下而上」的方式,着眼於個別公司的行爲。

隨着治理的發展,一個變化已越來越明顯——即是從(對公司活動的)限制,轉向引導(其邁向某些目標)。另外,20世紀期間,透明度更高的財報,令更詳盡的內部及外部治理變得更有可能。現在資訊科技則進一步加速了透明度的進程。透過更完善(倘仍未全面)的資訊管道,科技已提高了消費者與投資者對治理的興趣,亦強化了他們對監察當前狀況的能力;科技也意味着公司內部的透明度與對外有關治理方面的透明度,都已成爲更迫切的議題,與環境及社會議題不相上下。然而,目前對外的透明度在某種程度上,仍受到不同數據供應商在評估中使用不同的治理指標所限制。

治理與疫情

自1月以來,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由中國大陸本身的供應衝擊、當地及全球供應鏈受阻,發展至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全球消費者延遲(或未能作出)非必需消費進而造成需求衝擊。

疫情對企業也帶來了多重問題挑戰,企業須妥善應對才能繼續生存。明顯的商業責任及決策,除了要維持現金流及履行合約義務,也涵蓋了照顧全體員工顧客的安全。

然而,從更廣闊的層面觀之,疫情也已迫使個人及企業檢視其治理體系本質效能,不單是從企業層面,而且還需更廣義地從醫療體系與複雜的社會治理層面來看。

核心的治理議題,涉及讓人民偏離其日常規律、適應(通常具挑戰性的)新的規律,以符合公衆健康及社會目標。這對企業的營運(如供應鏈等)具有多重潛在影響。在生產停工及消費下跌後,本國及國際貿易交易量急速下跌。企業必須適應情況,造就更合適及多元化的供應鏈,把風險降至最低。因此,一家公司的適應力及危機管理能力,現在被視爲治理的關鍵元素,且對其長遠表現至關重要。

治理的演變趨勢

治理(G)議題勢將繼續演變,範疇亦會闊大至包括更多環境(E)及社會(S)的層面。新冠疫情的影響也進一步推動了此一過程。因此,環境、社會及治理(ESG)正轉變爲更加一體化的概念

治理議題的複雜性及其不斷演變的事實,意味着這並非能夠迅速解決的事情。正確的治理,將需要投資者的參與加上細緻的作法,以及具有分析和平衡不斷增加數據的能力。

長遠而言,治理良好的公司仍可能被證實是更爲成功的投資。然而,治理的概念擴展至新的範疇,將繼續對公司造成挑戰,而先前成功的企業亦可能遇上難題

歷史提醒我們,治理概念的演變並非新鮮事︰這亦表明任何投資者在因應治理相關的問題時,都應從不同的角度與時間框架來考慮。例如︰

第一,從產業面及公司層面,思考立即會出現的治理障礙─此舉可能創造投資的贏家輸家

第二,投資者應着眼於利用治理成功企業可能帶來的中期收益。

第三,投資者應考慮良好的治理對產業結構以及對資本市場本身的長遠影響。

但歸根究底,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對投資者、企業及政府而言,治理仍將是一個如何掌握平衡的問題。在尋找最佳的永續投資方案過程中,會需要在一系列的關注點上取得平衡,不只是財務管理,還包括越來越多的社會及政府議題。要維持這種平衡,可能需要不斷的重新評估,並在必要時提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