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展望第二個百年:兩岸統一還要掃清哪些外部障礙?(宋魯鄭)

中共成立百年大會上施放10萬隻和平鴿。(新華社)

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和小康社會全面建立,標誌着中華民族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完成。接下來,我們將朝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這其中,解決臺灣問題被給予厚望。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在重要講話中也提到: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

臺灣問題必將解決。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逐步掃清兩岸統一道路上的障礙,這裡着重講講外部勢力的干預。

雖然中國一直強調臺灣是內政,反對將臺灣問題國際化,但中國的統一是避不開外部因素的。而且這個外部因素並不僅僅包括和臺灣有過歷史糾葛的美國日本。剛剛過去的G7會議,有30個成員的北約所發表的公報都提到臺灣。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提到臺灣時竟然認爲這是關於北約安全的問題,歐洲議會更是經常出臺所謂的「挺臺」方案。前不久歐盟和日本首相菅義偉通過視頻進行定期首腦磋商時,在隨後的聯合聲明中,也首度提到臺灣和海峽局勢

我們知道,北約是指大西洋國家,中國是太平洋國家,從地理上就不搭界。我們和歐洲更是遙遠,不存在地緣政治衝突。對於一向秉持不干涉內政的中國人來講,很難理解西方對他國事務的如此熱衷。

從文明的角度來講,西方自從羅馬走進歷史,整個歐陸逐漸走向追求力量平衡的民族國家時代。一旦哪個國家有可能打破平衡,必然引發大國干預,這往往導致長期和全面的戰爭。干預的理由可以是王權繼承,也可以是宗教,甚至完全不需要理由。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權戰爭就是因爲英國不能容忍法國獨霸歐洲的企圖而爆發。法國爲了阻止德國統一而爆發普法戰爭,也是擔心歐陸力量平衡被改變。俄羅斯和土耳其曾發生過十次戰爭,其中兩次引發英國和法國的干預。其中第九次俄土戰爭英法聯軍介入,演變成克里米亞戰爭,以俄羅斯的戰敗告終。第十次俄土戰爭,俄羅斯在距離君士坦丁堡只有8公里的地方止步——這是歷代沙皇夢寐以求的目標。因爲英國派出軍艦並威脅:如果俄軍進入君士坦丁堡,雙方將斷交!已經傷亡20萬的俄羅斯承受不起和英國開戰。

歐洲維持均勢的理念如此之深,以致在法國發生過在中國人看來非常離奇的事情。拿破崙盟友、外交部長塔列朗公開反對拿破崙在歐洲尋求霸權,強烈反對入侵西班牙和俄羅斯,爲此他不惜向奧地利和俄羅斯出賣情報。此時的拿破崙正如日中天,他付出的代價和冒的風險有多高可想而知。但拿破崙失敗後,塔列朗的表現卻使他在隨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成功地捍衛了戰敗國法國的利益——他成功的另一個原因,也是利用了其他大國想維持歐洲均勢的立場

歐洲列強的干預傳統,也體現在全球事務上。比如法國就出於本國利益而捲入美國獨立戰爭,並幫助美國取得勝利。

到了現當代,西方依舊「傳統」不改。需要強調的是,西方干預的他國並不僅僅限於非西方國家,就是它們的盟友也一樣。1990年西德抓住機會尋求統一,但是當時的英法就聯手反對,美蘇也都提出自己的先決條件

第二,只有幾個小島的英國主導世界後,它維持霸權的主要方式除了依靠強大的海軍外,主要是在全球各大區域避免出現一個主導性的國家——這就是著名的離岸平衡外交政策。

後來接承英國衣鉢的美國也同樣實行這一政策,這也是理解美國支持臺灣的一個因素。現在由於中國崛起,美國聯合日本、印度應對,假如日後是其他國家在亞洲崛起,美國也一樣會聯合中國進行打壓。

第三,今天中國還沒有強大到世界老大的地步,因此誰都想利用沒有成本的臺灣問題撈油水,換取重大利益回報,而且撈的方式很多。比如,臺灣的所謂「邦交國」可以就斷交爲籌碼漫天要價:或者向臺灣要,或者向大陸要,甚至多次上演斷交、復交的戲碼。這次疫情,洪都拉斯和巴拉圭都和大陸沒有外交關係,爲了優先獲得美國的疫苗就大打「臺灣牌」,假裝向大陸求援,迫使美國迴應。

其實別說臺灣,就是更遙遠的南海,英國、法國和德國都要派軍艦去刷存在感。它們當然不會是爲了白白消耗資源而去的,而是要抓住和中國交易的籌碼。

坦率講,從國際關係的本質上看,在統一臺灣的歷史進程中,世界各大國不去借機分一杯羹是不可能的。美國和日本不用說,北約和歐盟頻頻提到臺灣,這都是發給中國的信號:臺灣問題的解決,它們不可能只當看客:未必一定阻撓,但利益一定要索取。

簡單講,兩岸統一是必然,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成本代價以及後續的治理。那麼什麼情況下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和時機呢?我們不妨看看歷史。

二戰後,因爲種種原因沒有實現統一的國家主要有四個:德國、朝鮮越南和中國。其中越南和朝鮮都是最早尋求統一的國家。但朝鮮在美國的干預下功敗垂成;越南則是第一個實現了統一的國家,但代價是持續三十年的戰爭(1945至1975),國家完全變成廢墟,僅和美國一戰,就死亡160多萬人。第二個成功實現統一的國家就是德國,而且相對於越南模式,代價要小的多。

德國統一有幾個歷史性條件:

一是真正決定東德命運國家之一的蘇聯陷入全面危機,朝不保夕。儘管東德對蘇聯的外部安全極爲重要(蘇聯駐歐部隊的三分之二在東德),而且失去東德將危及華約,改變蘇美二戰後的均勢。但困境重重的蘇聯無力獨自改變局勢,只能考慮換取實際利益。

二是東德也陷入全面危機,再也無法維續。

三是美國認爲德國的統一將加速冷戰的結束和蘇聯的勢力範圍崩潰,而且在地緣政治上,一個統一的德國將對蘇聯起到強有力的遏制作用。因此提出四大條件支持德國統一,同時美國繼續保留駐軍。

四是西德強大的經濟實力。爲了換取東德民衆的支持,儘管西德馬克是東德馬克價值的四倍,但仍以1:1的比率進行兌換。其實在兩德統一前,東德民衆在西德就享有特殊地位,甚至每個人都可以得到100馬克的見面禮。

僅就出現過的模式而言,德國是代價較小的。中國如果要複製,確實需要幾個條件。一是美國要陷入全面危機。這並非不可能,二十一世紀纔過去20年,誰想到過會有9‧11,會有2008年金融危機,會有2016年川普當選,會有2020年疫情災難?未來美國還會發生什麼危機誰也無法預測。

而且美國是移民國家,沒有種族文化認同。它骨子裡並不是一個民族國家,而是一個價值觀國家。這樣的國家一旦遇到重大危機,往往會解體

羅馬和漢朝同時崛起於東方和西方,它們滅亡後,中國重返大一統,但羅馬卻永遠成爲歷史。因爲漢朝對地方進行有效的統治,要求官員必須從事教育,通過教育統一語言,建立文化和國家認同。羅馬每佔領一個地方,只不過設一個總督收稅而已。上層全都是說拉丁語,而下層則是各種語言都有,完全是一個強加的利益共同體。這樣的國家一旦上層建築垮掉,就立即徹底解體,再也無法復原。美國今天頗像當年的羅馬:種族多元,語言多元,文化多元。如果說中國是一體多元,美國則只是多元。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時期,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對外移民超出對內移民的現象。

現在看,美國的內部分裂,種族問題、中產階級萎縮都是幾乎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另外從東西方制度對比研究的角度講,西方的民主制度無法維持一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前蘇聯,前南斯拉夫,前捷克和斯洛伐克都是如此。就是老牌的西方民主國家如英國、加拿大、西班牙、比利時等也一直面臨分裂的危險。人類的歷史證明了,一個多民族國家如果搞西方的民主制度,要麼已經解體,要麼正在解體。

解體或者內戰的危機,即使美國人自己也有清醒的認識。早在2007年羅納德‧布朗斯坦(Ronald Brownstein)就發表專着:《第二次內戰:極端黨派之爭如何癱瘓華盛頓和兩極分化的美國》。這絕非少數聲音,《世界是平的》作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三次普利策獎獲得者托馬斯‧弗裡德曼在接受CNN採訪時也坦言擔心美國再次發生內戰。

當然,美國相比歷史上解體的國家,也有一定的有利條件,避免自己解體。比如不同族裔的人之間,雖然在某一地區內部有區隔,在地區間人口比例有差異,但沒有過於集中的聚居區,難以直接分裂成幾塊。周邊也沒有大國,利用形勢推動其分裂。中央在可以預期的將來,還能基本掌握武裝力量。但各種內部分裂無疑會影響美國的發展及其全球角色。

其實我們不妨想一下,假如2022年極右人士在法國贏得總統大選,2024年川普捲土重來,整個西方還有多少精力,還有多少能力放到世界上?

二是美國即使還能維持,但問題無法化解。這種情況下中國國力大幅超過美國,美國不得不和中國達成交易。就是今天美國也不缺少這種聲音。比如拜登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早在2016年就贊同用一萬億美債換臺灣。畢竟拿臺灣的利益而不是夏威夷的利益和中國交換,美國就是空手套白狼。在打臺灣牌再無益處的情況下,美國會放手。就如同過去在越南,今天在阿富汗放手一樣。冷戰時美國爲了對抗蘇聯,也是和中國做了重大交易:和臺灣斷交併撤軍,開放市場和技術(最惠國待遇),給予軍事和經濟等援助。

三是臺灣陷入危機而難以自救,比如經濟危機,生態危機或者嚴重疫情、地質災難等。臺灣民主化之後,經濟就喪失了活力,制度成本太高。政黨內耗,內部對立都是如此。另外人口出生率全球倒數第一,這也消弱它的實力。經濟對大陸的依賴也削弱了它的獨立性。

當然由於兩岸實力過於懸殊,這一因素並不非常重要。這三股趨勢最終會迎來統一的歷史時機。中國現在要做的是準備好,一旦時機來臨,就立即抓住。

不過從目前看,美國仍然認爲還沒有到和中國妥協的地步。也就是它自認仍然可以操控臺灣這張牌。即使中國想和美國達成交易,美國也不會同意。只有大陸強大到一定程度,美國再不做交易就成本大於收益時,纔會提出或接受大陸的條件。

從道理上講,成本最高的是「武統」:和整個西方的關係對立(中美不直接衝突的情況下)、臺灣損壞過大、後續治理難度過高。得到西方各大國認可的東西德模式是值得借鑑的。當然中國不是德國,雙方在面對的歷史條件上差異性也很大,統一的方式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德國統一沒有采取「一國兩制」的方式。當然任何代價如果和中國的主權完整、政治制度安全、地緣政治來比,都是無足輕重的。這也是如果臺獨要冒險,我們只能「武統」的原因。

最後要說的是,由於西方制度日益失能失靈,移植西方政治制度的臺灣表現也乏善可陳。因此統一後,臺灣的政治制度仍然無力解決面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經濟和社會問題不解決必然會上升爲政治問題,並出現社會動盪,不利於統一後的穩定運行。因此,兩岸統一後,即使實行一國兩制,臺灣也同樣會出現制度再造問題,這一點需要大陸未雨綢繆。(作者爲旅法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