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探案劇從歷史化到去歷史化到再歷史化
◎曾於裡
古裝志怪探案單元劇《唐朝詭事錄之西行》(下文簡稱《唐朝詭事錄2》)正在熱播中。2022年的《唐朝詭事錄》憑藉緊張刺激的懸疑元素,收穫大批粉絲和不錯的口碑。《唐朝詭事錄2》在原班人馬的基礎上,延續志怪探案的內核,進一步挖掘唐朝社會的多元面貌,再次將觀衆帶入那個神秘莫測的大唐盛世。
《唐朝詭事錄》第一二季的成功,讓它有望成爲繼包青天、狄仁傑和宋慈之後又一個經典的古裝探案IP,也將國內的古裝探案劇推向一個新的熱潮。
從早期的《少年包青天》、《大宋提刑官》和《神探狄仁傑》系列(一、二、三部),到2020年前後“探案+”的多元化嘗試,再到近兩年的馬伯庸IP劇、《繁城之下》以及《唐朝詭事錄》系列,古裝探案劇經歷了一個“歷史化”—“去歷史化”—“再歷史化”的過程。“再歷史化”階段,歷史背景不是架空的,或者僅是一個故事發生的場所,而是讓歷史本身成爲故事的一部分,通過案件來探討和反映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社會、文化和人性問題。這是古裝探案劇較之於當代犯罪懸疑劇的獨特魅力。
巔峰開局
古裝探案劇三大經典
古裝探案劇通常圍繞一系列撲朔迷離的案件展開;主角是神探、捕快、大理寺少卿、提刑官或錦衣衛,他們具備超越常人的觀察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既要與犯罪分子鬥智鬥勇,也要應對官場的爾虞我詐,構成一幕幕精彩的智鬥戲碼;古裝探案劇在揭示案件真相的同時,也是對古代社會歷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度探索和藝術展現。
自從電視媒介在國內普及之後,古裝探案劇就是一種深受歡迎的電視劇類型。早在1975年,臺灣地區的華視就推出了電視劇《包青天》(由儀銘飾演包青天),1986年大陸的太原電視臺也推出以狄仁傑爲原型的《狄仁傑斷案傳奇》。只是,這兩部劇的影響力都比較有限。直到1993年,金超羣主演的《包青天》播出後,在臺灣、香港和大陸都掀起收視熱潮,也讓古裝探案劇正式成爲一種顯性的電視劇類型。
2000年,電視劇《少年包青天》播出,奪得當年的收視冠軍。如果說《包青天》還帶有一絲公案小說的特徵,那麼《少年包青天》不僅將偶像元素融入古裝探案,更是進一步放大探案屬性,讓觀衆充分享受到推理探案的智識樂趣——劇集對於一些命案的大尺度呈現也成爲很多觀衆的“童年陰影”。
2004年《神探狄仁傑》播出,故事背景挪到唐朝,主要講述狄仁傑、李元芳和曾泰等人的探案故事。《神探狄仁傑》系列(2004、2006、2008)依然凸顯出推理斷案的核心屬性,並且將命案的發生與當時武則天時代的政治鬥爭結合在一起,深化了古裝探案劇的主題意蘊。
中國古代公案小說主人公中,除了包拯、狄仁傑以外,另外一個最常見的主人公是宋慈。宋慈是南宋時期的法醫學家,他撰寫的《洗冤集錄》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專著。2005年播出的《大宋提刑官》講述的就是宋慈的探案故事。宋慈以科學實證的精神推理斷案,也是古裝探案劇成熟的標誌。
《少年包青天》系列、《神探狄仁傑》系列、《大宋提刑官》,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堪稱“古裝探案劇三大經典”。
借勢重啓
歷史背景成了舞臺佈景
古裝探案劇迅速登上巔峰之後,就進入沉寂期——轉折點是2004年。由於2000年前後,熒屏上涉案劇佔據主流,很多涉案劇尺度大、內容血腥、價值導向出現偏差,引起電視劇主管部門的重視。2004年《關於加強涉案劇審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下發,涉案題材的電視劇退出黃金檔,古裝探案劇也未能倖免。
2005年之後,雖然斷斷續續推出的一些古裝探案劇繼續拿包青天、狄仁傑、宋慈等IP做文章,但因爲創作環境的變化、優秀編劇的離開、創作陣容的換血、播出平臺影響力的變弱等原因,鮮有口碑出衆的古裝探案劇。反而是電影領域,徐克執導的狄仁傑系列影片《通天帝國》(2010年)、《神都龍王》(2013年)、《四大天王》(2018年)等作品,保留古裝探案類型的顏面。
視頻網站崛起,精品網劇時代的到來,讓古裝探案劇借勢重啓、大放異彩。跟此前相比,2020年之後的古裝探案劇有兩個鮮明特點:一個是“去歷史化”,歷史背景常常僅作爲舞臺佈景,爲了營造一種神秘、古典的氛圍,或者提供一個不同於現代的、充滿未知與奇遇的環境。這種情況下,歷史的真實性和細節往往被簡化或忽略,以便於更加自由地構建故事情節和人物設定;缺點是,犧牲歷史的真實性,也失去了經由探案抵達歷史反思的可能性。
另外一個特徵是,類型融合。劇作往往在古裝探案的基礎上,加入其他年輕觀衆感興趣的類型元素。可以是古裝探案+少年熱血,比如《大宋少年志》《大宋少年志2》;可以是古裝探案+女性向(女性成長或甜寵戀愛),比如《御賜小仵作》《大唐女法醫》《少女大人》《兩世歡》;可以是古裝探案+帥氣雙男主,比如《成化十四年》《君子盟》;可以是古裝探案+武俠,比如《俠探簡不知》《蓮花樓》……
不過從馬伯庸IP劇——包括凸顯大唐風采的《長安十二時辰》《風起洛陽》、融合諜戰的《風起隴西》、以明朝賦稅爲案的《顯微鏡下的大明》,到高口碑之作《繁城之下》以及《唐朝詭事錄》系列,古裝探案劇有“再歷史化”的傾向。它們接續早期古裝探案劇的優良傳統,案件的解決過程不僅是偵探與罪犯之間的智力較量,也揭示了歷史的真實面貌和社會深層次的矛盾衝突,達到以史爲鑑的目的。
古裝新變
探案爲表,人性爲裡
雖然古代並不具備當代一些先進的刑偵工具和技術手段,但這並不意味着古代的推理斷案只能依託於常識和經驗。事實上,我國古代有豐富的司法文獻著作和案例彙編的分析,也有法醫學著作。比如《洗冤集錄》由檢驗總說、驗傷、驗屍、辨傷、檢骨等53項內容所組成,已經凸顯出濃厚的科學實證精神。
古典的古裝探案劇均強調“技術勘驗”的重要性,哪怕當時技術手段有限,古人也在大量實踐基礎上總結出了很多充滿智慧的技術經驗。比如《大宋提刑官》中,就經由案例釐清了生前溺死與死後推屍入水的差異,左手持刀殺人和右手持刀殺人的區分,被火燒死與被殺害後僞裝成火燒的不同。情節嚴謹、邏輯在線,法醫推理的過程基本上能夠符合科學常識。
《唐朝詭事錄2》第二個單元《仵作之死》運用的“白梅餅驗屍”,《洗冤集錄》也有記載。“以白梅搗爛,攤在欲見處,再擁罨看。猶未全見,再以白梅取肉,加蔥、椒、鹽、糟一處研,拍作餅子,火上煨令極熱,烙損處,下先用紙襯之,即見其損”。白梅餅中的酸性成分可能與皮膚組織或血液中的成分發生反應,使得原本不可見的傷痕變得可見;熱力的應用有助於促進這種化學反應的發生,從而令傷痕痕跡更加明顯。
技術勘驗以外,古裝探案還講“以理推尋”。這裡的“理”包括物理、事理、情理、辭理。物理就是一些科學知識,事理就是邏輯推斷,情理則考慮到“人之常情”,辭理部分就是通過當事人的口供發現漏洞。比如《仵作之死》中,蘇無名經由幾個人的口供存在的明顯矛盾尋求突破口。
古裝探案劇中不同的單元故事牽涉不同的命案,探案手法略有差異,但命案又都有一個共同點:命案背後是對人性的觀察與省思。
就像《繁城之下》的臺詞所說,這個世界上極善或極惡之人都是絕少數,大多數人是善與惡並存:一個好人也有人性的弱點,一個壞人或許也有人性的閃光點。是善是惡、是好是壞存在一個複雜的邊界地帶,只是在某些誘因之下,導致人性的天平發生傾斜。
比如《大宋提刑官》的“銀庫失竊案”,主導者竟然是“清官”袁捷。袁捷與宋慈是同科進士,他家境清貧,只是一個通判,生活依然很簡樸。雖然袁捷勤於政務,在百姓中口碑很好,但他沒有關係也無靠山,一直無法晉升。反觀同在嘉州擔任知府的範方,仗着是國舅爺,貪贓枉法,仗勢欺人。長期的壓抑與不平,讓袁捷的內心發生扭曲,爲了扳倒範方,他不惜殺害摯友,盜取庫銀,嫁禍他人。
《唐朝詭事錄》的《鼉神》單元中,曾三揖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但他因出身寒門且長相醜陋背有羅鍋,被官員排擠鄙視,只能在寧湖當一個小官。他心懷怨恨,便利用鼉神的信仰和人們對未知的恐懼,建立鼉神社,以報復那些憑藉門蔭入仕的官員。這也是一個好人變壞的悲劇。
一些好人變壞,總是以環境爲藉口,但《唐朝詭事錄2》的《仵作之死》則讓我們看到,一個真正大寫的人,是不會戕害無辜的人來爲自己辯解的。
仵作獨孤羊雖然地位低微,但極有擔當和職業素養。他堅守仵作行業,製作泥俑以防禦盜墓賊,體現他的正義感和責任感。他因誤殺他人、觸犯仵作不殺人的行訓而陷入精神崩潰,最終選擇自殺。獨孤羊和春條之間的夫妻情深、志業相傳,也讓人感受到了職業的崇高以及人性的美好。
環境雖能影響人,但決定人最終行爲選擇的,還是內心的信念與價值觀。在歷史的洪流中,總有那麼一些人,以他們的勇氣和智慧,照亮了人性的光輝之路。
價值要義
打破幻想,歷史省思
40年前的《包青天》,除了探案以外,更多彰顯的是公衆的“包青天情結”。這是一種很傳統,也有深厚民間基礎的“清官”想象。在古代的人治社會中,老百姓希望能夠出現一個愛民如子、爲民請命、爲官清廉、秉公辦事、不畏強權、除惡務盡的大清官。《包青天》滿足了這一幻想。“包青天情結”背後是一種政治的天真,就像劇中的包青天,每每遇到難關,總會有八賢王和王丞相這樣位高權重的支持者,“仁君”宋仁宗最終也站在包青天這一邊。
但從三大經典古裝探案劇開始,天真的“包青天情結”被打破了。雖然三部劇中的少年包青天、狄仁傑和宋慈,也都是“清官”的化身,但他們面對的官場生態卻複雜得多,也艱難得多。圍繞皇權的政治鬥爭往往直接影響案件的進展和結果,深刻地揭示權力鬥爭對於個人命運和社會穩定的影響。
比如《神探狄仁傑》,很多案件追溯到底,關乎的是武則天時代的權力鬥爭。著名的《藍衫記》中,狄仁傑對幾起命案抽絲剝繭,最終關涉的是武則天爲代表的皇權,李顯爲代表的太子黨,李規爲代表的復唐勢力的鬥爭。狄仁傑被裹挾其中,步履薄冰、步步驚心。
《唐朝詭事錄》系列中,唐詭小分隊的探案背後,始終揮之不去的陰影是太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持續鬥法。第一季《人面花》一案中,太平公主爲測試下屬的忠心,並藉機篩選去除不忠或欲投靠太子之人,故意宣稱自己也在使用人面花,並製造出自己命不久矣的假象。最後發現,幕後黑手並非忠於太平公主,而是爲了自己的復國大計苦心經營多年,意圖藉此機會除掉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
《唐朝詭事錄2》第一案《降魔變》中,幕後主使馮寒再一次利用公主與太子間的矛盾,精心策劃一系列案件,旨在製造混亂,削弱皇權,爲自己篡位鋪平道路。
《大宋提刑官》對於歷史省思則抵達更深遠處。劇集經由吳淼水、刁光鬥等經典反派的塑造,對宋慈的政治理想進行無情的嘲弄。吳淼水如此振振有詞:“這世道只要有你宋慈,就會有我吳淼水。”“別說一個宋慈,就是十個八個,也休想把這渾濁的世道變得天朗水清。”當舉世混濁、當官官相護形成一個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利益共同體,勢單力薄的宋慈無力迴天。
在這些古裝探案劇的歷史情境中,是否多幾個“清官”,或者擁有一個“明君”,一切困難就會迎刃而解、那些沉重的嘆息聲就會消散?《大宋提刑官》之所以拿到迄今古裝探案劇的最高口碑,就在於它打破了這一幻想,真正深入到封建體制之弊。
在大結局時,宋慈從刁光鬥那裡獲取整整八大箱的罪證,裡頭是關於本朝諸多重臣的累累劣跡。宋慈頂住巨大的壓力,呈給皇帝。本以爲皇帝會壯士斷腕、刮骨療毒,卻不料皇帝聽着宋慈控訴諸多重臣的罪證時,不停地打呵欠,最後打發了宋慈。不一會兒,皇宮就失火了。皇帝淡然地走出告訴宋慈和諸多在外等候的重臣,八大箱子罪證不慎被燒燬。宋慈痛徹心扉、欲哭無淚,而大臣們狂喜不已,大呼“皇上聖明”。原來,皇帝根本就不想徹查。對於他而言,皇權的穩固是最重要的。他可以容忍重臣們的貪腐,只要他們忠心耿耿、維護穩定即可。
宋慈徹底心死,他選擇辭官,在父親墳前嗟嘆,“時至今日慈兒才明白,若要世道清明、除惡揚善,單憑我等仗義執法查兇審案仍是無濟於事的……”《大宋提刑官》由此實現對封建人治社會的深刻批判:如果沒有形成約束皇權的機制,再厲害的探案技巧也換不來長久的河清海晏。
《唐朝詭事錄》系列,一方面通過服化道的精心精緻,營造出大唐氣象;另一方面,它也經由種種奇案冤案,以及權力鬥爭陰影的無處不在,揭開了盛唐的另一面:盛唐的輝煌並未惠及所有階層,社會底層的民衆仍然面臨着重重困難,而統治階級的奢侈和腐敗最終爲唐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歷史總是複雜多面的,我們應當全面審視一個時代的全貌,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其興衰更替的深層原因。這也是時下古裝探案劇“再歷史化”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