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滯發、獎金被扣:有鄉鎮幹部兩個月沒領到工資

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鄉鎮幹部無疑是重要的依靠力量。半月談記者在西部地區採訪瞭解到,部分地方由於財政困難,鄉鎮幹部本應享受的正常待遇不能兌現,工資滯發、獎金被扣,導致基層幹部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影響

1

績效獎被扣,至今沒有發放

“工資不高、事情不少”“掙不到錢、升不了職”……半月談記者走訪中接觸到部分鄉鎮幹部,他們私下吐槽不少,近年來工作負擔越來越重、壓力越來越大,而收入卻不見漲,可謂是辛苦之外心更苦,一些人甚至自嘲:“以前天天扶貧,如今自己倒快成了貧困戶。”

西部某縣機關的一名幹部今年到鄉鎮任職,該名幹部告訴半月談記者,2017年當地漲工資,結果沒幾個月收入就下降了,大家感覺生活吃緊。而去年,當地又因財政困難,每月1000餘元的績效獎被扣,至今也沒有發放。

西南地區某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說,自己有兩個月連基本工資都沒領到,生活捉襟見肘。在另一個鄉鎮,財政分局的一位負責人說,幹部工資涉及機密,不能透露。半月談記者瞭解到,在這個區,幹部待遇拖欠問題十分普遍,至今仍然存在。不過,鮮有人敢冒着丟工作、挨處分的風險,通過各種渠道反映。

一位鄉鎮幹部在查看農戶房屋  冉浪

半月談記者在網上查閱當地公開的政府信息內容,也得到諸多印證。早在2019年10月,當地政府出的公報登載了一篇文章,在該文章中,當地政府負責人說:“區裡有兩枚炸彈,一是債務風險,二是社會穩定風險,歸根到底都是因爲錢的事情。”他表示,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的次序不能亂,不希望由於財力困難影響職工的基本待遇。 今年3月,當地審計局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提到,在開展鎮鄉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中,發現部分鎮鄉債務問題日益凸顯,且鄉鎮債務構成複雜、性質多樣、總額巨大、償還困難,部分鎮鄉還存在職工工資滯發的現象,既影響鄉鎮政權正常運行,又制約農村經濟社會長遠發展。

2

壓力疊加,鄉鎮幹部有逃離趨勢

半月談記者發現,鄉鎮幹部人員雖然不多,但身份結構較爲複雜。在西部地區某鎮政府,設置了5個內設機構、7個財政全額補助事業單位,目前有在職人員79人,其中行政編制26人,事業編制53人。 據瞭解,一些鄉鎮除了上述公務員、全額撥款事業編和差額撥款事業編等編內人員,還有勞務派遣、臨時工等多種身份的編外人員。身份不同,對應着待遇差異較大。 西南地區某鄉事業編工作人員告訴半月談記者,她已經工作4年了,因爲鄉政府工作人員較少,所以除本職工作外,一般還兼着一兩個其他崗位。她說,目前事業編還沒有公務用車補貼,時間長了出行就是一筆大開銷,而買車每月車貸就佔工資近半。 工資少、幹活多的境況本就使得鄉鎮幹部壓力較大,如今待遇難以保障更是挫傷了幹事創業的積極性。西部地區某地一名縣級幹部說:“一些幹部不想幹事、不願幹事,各鎮鄉、部門物色辦公室主任、科長、站長人選都不好找,沒人願意幹,要局長提前請他們吃個飯,靠人情預先做好工作。”

半月談記者在一些地方調研時發現,幹部存在逃離鄉鎮的趨勢,尤其是剛工作不久的年輕人,一心想着考試或借調,甚至辭職走人。“平時吃飯在食堂、住在宿舍,倒是省了不少錢,但一想到買房裝修、結婚成家,還有各種人情往來,就覺得頭疼。”基層一名90後幹部說。

西南某地一名女幹部表示,大家想往城裡調動主要是看中晉升空間和相關配套,畢竟在鄉鎮工作晉升職位有限,同時成家有小孩後更多是要考慮孩子就學以及老人看病問題,往城裡走是必然趨勢。

3

基層期待好政策不再“望梅止渴”

落實鄉鎮幹部待遇的“老大難”問題已經引起一些地方關注,有的領導口頭承諾“等財政好轉會予以補發”,但部分鄉鎮幹部表示,眼下只是一張口頭支票。 半月談記者對比了西部某地多個鄉鎮政府發佈的2021年預算及“三公”經費預算公開信息,與2020年預算數據相比,支出均有上百萬元的縮減,理由是減少了招聘幹部工資和壓縮辦公費

今年3月,一家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在網上信訪稱,2017年爲西部地區某鎮政府建設禁毒教育園地,至今仍被拖欠工程尾款6萬元。自2018年以來,鎮政府就一直以財政困難爲由,要求他們理解和支持。網上信訪事發後,當地仍是答覆:“鎮上財政資金週轉困難,目前正在積極努力協調籌集資金。”

中央前不久印發《關於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要求在鄉鎮黨政人才隊伍建設上,落實鄉鎮工作補貼和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政策,確保鄉鎮機關工作人員收入高於縣直機關職級人員。這樣的政策保障爲鄉鎮幹部工作注入“強心劑”,但基層也呼籲儘快落實,避免“望梅止渴”。

專家表示,目前部分地區鄉鎮幹部確實面臨工作與生活的雙重壓力,應引起重視,將津貼補貼、職務職級、帶薪休假等制度落到實處,及時撥付資金,不得拖欠挪用。此外,還應特別加大對夫妻異地分居、服務年限較長的鄉鎮幹部的關心關愛力度,更好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