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衛星,感受總書記考察的這顆“高原藍寶石”

6月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仙女灣,實地察看青海湖環境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效。

近年來,一系列生態保護與生態治理措施和項目的實施,讓青海湖實現了從生態退化惡化逆轉到持續向好的華麗蝶變”,思客通過衛星視角,帶你一覽這顆“高原藍寶石”的生態之變。

衛星視角下的剛察縣及青海湖。衛星影像來源:天地圖

大湖“蝶變”

巨大高原藍寶石

青海湖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內,從太空遙望,像一顆巨大的藍寶石鑲嵌在青藏高原,與祁連山脈相映成趣,逶迤綿延,頗爲壯闊。

衛星視角下的青海湖。衛星影像來源:天地圖

它的名字是湖,卻更像是海。兩億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因地殼變動,海底升起、海水退去,逐漸變成了陸地時光更替,隨着周圍山脈繼續擡升、湖盆下沉,這裡被完全封閉,不斷鹽化,最終留下了舉世聞名的鹹水湖

青海省地形示意圖

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影響,青海湖生態曾出現嚴重退化,湖水水位持續下降,水體面積持續縮小,外界一度擔憂青海湖會成爲“中國第二個羅布泊”。

近年來,青海省在青海湖流域實施了草地治理、植樹造林、建立溼地保護與恢復試驗示範區等一系列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措施,再加上青海湖流域降水量持續增多,青海湖連年擴容。

衛星視角下的青海湖二郎劍景區。衛星影像來源:SENTINEL-2

據衛星遙感監測顯示,2021年4月下旬,青海湖水體面積爲4572.69平方公里,較2020年同期增大29.44平方公里,較近十年(2011年至2020年)同期平均增加163.94平方公里。

圖爲2010年至2020年青海湖豐水期和枯水期面積監測對比圖。來源:青海省生態氣象中心 青海省衛星遙感中心

青海湖對當地及周邊的氣候和生態起着重要的調節和保護作用,青海湖面積擴大有利於植被改善,對於擴大野生動物棲息地、豐富動物食物來源、改善當地整體生態環境有積極影響。

盛夏時節,青海湖畔景色宜人藍天白雲、湖水與草原組成一幅壯美畫卷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魚鳥共生

豐富物種基因庫

青海湖位於中國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三大地理區和氣候區交匯處,湖岸線360公里,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也成爲青藏高原上寶貴的物種基因庫。

衛星視角下的青海湖仙女灣景區。衛星影像來源:天地圖

這裡是中亞-印度、東亞-澳大利亞國際水鳥遷徙的重要節點和青藏高原水鳥重要的越冬地,水鳥種類95種,佔青藏高原水鳥種類的70%,約佔全國水鳥種類的33%。每年約有6萬隻水鳥在青海湖鳥島繁殖,約有10萬隻水鳥遷徙停留。

衛星視角下的青海湖鳥島。衛星影像來源:ESRI

這裡還有青海湖中特有的珍貴魚種——青海湖裸鯉,對維繫青海湖流域“水-魚-鳥”生態鏈安全和生物多樣性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2020年,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達到10.04萬噸,較2002年保護初期增長約38倍。水鳥雲集魚翔淺底美景隨處可見,“魚鳥共生”畫面不斷上演。

這片像海一樣寬廣的湖,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是我國西北的“氣候調節器”“空氣加溼器”,也被譽爲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庫。“高原藍寶石”青海湖的華麗“蝶變”展現出動人的自然之美,見證了青藏高原生態改善和踐行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決心與行動。

《高原藍寶石》。新華網 潘彬彬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