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爲天下先 祁陽站開創農業領域野外觀測實驗站先河

新華網北京11月17日電(李楠)11月15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農業區劃研究所主辦的耕地質量監測紅壤健康創新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據瞭解,1960年3月,中國農業科學院積極響應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改良低產田號召,會同湖南省農業廳、湖南省農科院等單位,在祁陽官山坪大隊建立了低產田改良聯合工作組。1983年經原農牧漁業部批准,定名爲中國農業科學院衡陽紅壤實驗站(以下簡稱祁陽站),我國土壤肥料與植物營養學家劉更另擔任實驗站的首任站長。

潛心農業科研 開創農業領域野外觀測實驗站先河

60年來,幾代祁陽站人不忘初心,砥礪奮鬥,始終聚焦我國南方14省區,200餘萬平方公里紅壤大地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爲改良紅壤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先後攻克南方水稻坐秋,紅壤酸化防治等重大難題,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的科技成果,先後獲得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43項,其中國家獎6項。

60年來祁陽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開創了我國農業領域野外觀測實驗站先河,爲我國紅壤地區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回顧祁陽站60年不平凡的歷程,農業農村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理事長餘欣榮表示,“執着奮鬥、求實創新、情繫三農服務人民的祁陽站精神紮根偏遠山溝,潛心農業科研,爲推動中國農業科技發展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創造了輝煌的成果。”

“祁陽站始終圍繞着國家和地方農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持續開展科學研究。”餘欣榮進一步表示,如果沒有幾十年的長期科研數據和材料,就不會有綠肥提升稻穀產量,硫酸鋅防治水稻僵苗科研成果的產生。

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說,“長期定位觀測是基礎中的基礎。把觀測站試驗安排好、數據監測好,持之以恆的觀測和監測,積累大量寶貴的數據和資料,是實驗站的職責所在。”

張合成指出:基礎觀測、基礎理論、基礎設施、基本業務、基本條件等要素構成基礎研究的研究體系,長期定位基礎觀測是應對國際科技競爭的必然選擇,必須提高地位,明確爲基礎中的基礎。

資料顯示,科技部自1999年開始國家級野外站試點工作,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站首批入選,成爲35個試點站之一。截至目前,祁陽站擁有6個持續時間超過30年的長期定位試驗,積累超過20000份土壤樣品,超過5000份植株樣品,積累160萬個觀測研究數據。

凝聚一股力量 祁陽站敢爲天下先

中國農科院是從事農業科研的國家隊,院黨組一直以來高度重視野外觀測,重視農業基礎科技工作。對此,張合成表示,“學習傳承祁陽站精神,是爲繼承和發揚老一輩農業科學家求真篤行、敬農致用等優秀品格,舉辦祁陽站精神傳承活動是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具體行動。”

自從建站以來,祁陽站人始終堅守淡泊名利,甘爲人梯潛心研究的樸素情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所長楊鵬介紹,“祁陽站科研人員平均每年在基層堅持近300天的工作時間。晴天一頂帽,雨天一身泥,赤腳一雙走田間,春夏秋冬不得閒。這是他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真實寫照。目前,在祁陽站基地工作時間超過30年的有5人,他們把青春獻給了農業科技事業,把智慧貢獻給了人民。”

據瞭解,60年來,祁陽站始終牢記黨和國家的囑託,心繫“三農”,矢志科研,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過去60年,一代又一代的祁陽站人用青春書寫了“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的科學家情懷,用熱血澆築了“執着奮鬥、求實創新、情繫三農、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

凝聚一股力量,敢爲天下先。祁陽站站長張會民說,“能夠在一個小山村裡,60年紮根紅土寫春秋,靠的是信念,長期定位監測,積累了寶貴的,大量的原始數據。祁陽站創建國內第一個長期定位監測實驗,能在距離首都1700公里以外的農村長期紮根,靠的是情懷和堅守,最終爲區域乃至全國做出一些貢獻,這是祁陽站的使命和責任。”

未來,祁陽站要進一步聚焦農業野外科學監測和紅壤健康創新發展重大科學問題破解,引領地方農業綠色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以及土壤和氣候的綜合研究和開發治理,紮實做好“三個堅守、四個創新”,將祁陽站建設成爲“世界一流的綜合性農業科學實驗站”,成爲引領世界的“紅壤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