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爺”“爹”“爸” 各領風騷數百年

父親節到了,人們紛紛爲父親送上祝福。據記載,我國自古以來對父親的稱謂不下七八十種,大致可分爲6大類。歷史上,這幾類稱謂此起彼伏,各領風騷數百年。

據清人樑章鉅《稱謂錄》等書記載,自古以來對父親的稱謂不下七八十種,有學者把它整理成6類:

1.“父”類。包括父、父親。

2.“爺”類。包括爺、耶、爺爺阿爺老爺子等。

3.“爹”類。包括爹、爹爹阿爹老爹

4.“爸”類。包括爸、爸爸阿爸、老爸。

5.“大”類。包括大、阿大、達、達達等。

6.“伯”類。包括伯、伯伯、老伯、阿伯等。

在這6類稱謂中,又以“父”“爺”“爹”“爸”爲主流。歷史上,這幾類稱謂此起彼伏,各領風騷數百年。

“父”出現最早,

甲骨文中已有“父”

“父”類稱謂出現最早,甲骨文中已有“父”字。何爲“父”?古人對“父”字有幾種解釋。

《儀禮・喪服》雲:“《傳》曰:‘父,至尊也。’”釋“父”爲“至尊”,即家中至高無上的人。

《釋名》雲:“父,甫也。甫,始也,始生己也。”釋“父”爲生己之人。

《說文解字》雲:“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意思是,父,是規矩的代表,是一家之長,是帶領、教育子女的人。字形採用“又”作偏旁,像一手舉杖教訓子女的樣子。

在商周時期,“父”就已用來稱謂父輩,並已進入民間口語。《詩經》中,“父”字共出現52次,其中代表“父親”的就有36次。如《詩經・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在先秦及兩漢,人們常稱呼父親爲“父”“公”“翁”。至於“父”與“親”組成複合詞,是魏晉以後纔出現,但出現後很長時間都沒什麼人使用。直至現在,“父”和“父親”主要用於書面語和背稱,面稱用法甚少,只在皖西南、鄂東南、蘇、閩等有個別地方稱父親爲“父”“阿父”“老父”。

“爺”興起於東漢,

初寫作“耶”

東漢以後,“爺”類稱呼興起,並在南北朝時期取代了“父”類稱謂。

“爺”字大約出現在三國時期,繁體字是“��”,最初寫作“耶”。

《親屬記》說:“古人呼父爲耶,只用耶字,不用爺字。”司馬光《書儀》卷一也說:“古人謂父爲阿耶。”

如《木蘭辭》:“軍書十二卷,卷卷有耶名。阿耶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爺爺”最初也寫作“耶耶”。如《南史・王��傳》載:“(王��)長子絢,字長素,早惠。年五六歲,讀《論語》至‘周監於二代’,外祖何尚之戲之曰:‘可改耶耶乎文哉’。絢應聲答曰:‘尊者之名,安可戲!’”

至唐代,呼“父”爲“耶”或“爺”仍流行一時。如杜甫《兵車行詩云:“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元稹別毅郎》詩云:“爾爺只爲一杯酒,此別那知死與生。”

奇怪的是,興起於漢魏、盛行於南北朝及隋唐的“爺”類稱呼,至宋代開始被“爹”類取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至現在僅存於北方方言中。北方人稱父親爲“老爺子”,稱父子爲“爺倆”,就是古代稱呼的遺留。

“爹”於宋代普及,

至今仍綿延不絕

“爹”字最早見於三國魏張揖的《廣雅釋親》,該書釋“爹”爲“父”。《廣韻》注云:“爹,徒可切,北方人呼父。”可見此稱呼最早從北方開始,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至宋代,已普及到大江南北。宋人莊綽《雞助篇》說:“今人呼父爲爹,母爲媽,兄爲哥,舉世皆然,問其義則無說。”爲何呼“父”爲“爹”,當時誰也說不清。

同時,人們還稱父親爲“爹爹”。如葉紹翁《四朝見聞錄》雲:“宋高宗稱徽宗爲爹爹。”

仇遠稗史》載:“錢良臣自諱其名,其子讀書,凡遇‘良臣’字,皆令避之。一日讀《孟子》‘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亦改雲‘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聞者大笑。”

一直至元、明、清乃至近現代,“爹”類稱呼仍綿延不絕,如果不是“爸”類稱謂的崛起,此類稱呼大有“一統江湖”之勢。

至清代“爸”始流行,

終“一統江湖”

很多人以爲,“爸”是“後輩”,“爹”是前輩。其實不然。“爸”與“爹”幾乎是同時出現的。 三國時期的《廣雅・釋親》,也釋“爸”爲“父”。

且“爸”與“父”,有着更密切的關係。

錢大昕章炳麟等學者考證,上古時期沒有脣齒音聲母f,只有雙脣音聲母,“父”字的聲母在上古時期應是b,讀ba,至中古纔讀爲fu。讀音轉變後,人們就造出一個“從父巴聲”的形聲字“爸”,用於稱呼父親。故王念孫廣雅疏證》雲:“爸者父聲之轉。”

不過,雖然三國時期已有“爸”字,民間也有人呼“父”爲“爸”,但這個古老的稱謂只有少數地方使用,在書面用語也極少出現。

直到清代,情況纔有所改變。清代小說《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等開始使用“爸爸”這一稱謂,但仍未能成爲主流。

“爸”類稱謂的真正崛起,是在20世紀初。近年,隨着普通話的推廣,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用“爸爸”稱呼父親。到如今,“爸”類稱謂的流行程度已超越所有其他類型的稱謂。這種歷史變遷,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家鄉話稱父親,格外親切

父親節到了,人們紛紛給父親送上祝福:北京人說:“老爺子,父親節快樂!”長沙人說:“爺佬倌,父親節快樂!”廣州人說:“老竇,父親節快樂!”四川人說:“老漢兒,父親節快樂!”青海人說:“阿大,父親節快樂!”雲南人說:“老爹,父親節快樂!”陝西人說:“達,父親節快樂!”江西人說:“拔罷,父親節快樂!”……很多人覺得,用家鄉話稱呼父親,顯得格外親切。 在我國的方言中,對父親的稱呼可謂五花八門。除上述稱呼外,還有“阿翁”“阿父”“阿瑪”“老子”“相”“官”等,有些方言甚至稱父親爲“伯”“哥”“叔”,如果不是當地人,一定會覺得這些稱呼很難接受。(鍾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