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詩經、跟媽祖繞境 史達仁另類打拼臺印外交

▲上任後積極推動印臺交流印度駐臺代表史達仁(中),也認真接地氣,日前隨大甲媽祖全程遶境。(圖/史達仁提供)

文/蔡百蕙

來臺不到一年,爲了深入瞭解臺灣文化,印度駐臺代表史達仁(Sridharan Madhusudhanan)決心跟着大甲媽祖繞境,9天8夜、400公里全程走完,走到雙腳起水泡,也跟着信徒睡人行道,據信他是第一位走完媽祖繞境的駐臺使節。

「我只是喜歡健行、也喜歡散步,就跟着媽祖去繞境了。」史達仁說得客氣,其實,他一上任,就積極地想推動印度和臺灣間各面向的強化交流,從民間信仰盛事切入來接地氣,這只是第一步,會跟着媽祖全程繞境,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印度臺北協會會長史達仁對臺灣民俗文化興趣濃。(圖/史達仁提供)

遶境過程中,他實際感受到臺灣人的友善,也學了些臺語,「常常有人問我吃飽沒?」他笑着說。跟着信徒一步一腳印地走,混在數十萬信衆之中,沒人知道他是印度駐臺代表,「有人問,你是老師嗎?我就說是;問我是留學生嗎?我也說是。」他覺得,臺灣的鄉親們待他太客氣了。

透過繞境,史達仁不只看見臺灣人民的親切,也看到印臺文化的相似之處,例如,他覺得三太子跟印度教的黑天神(Krishna)很像,都是小孩,而且有自己的獨創舞蹈,行事調皮、不似一般神明來得莊嚴。在繞境期間,他也全程拍照、並上傳臉書和印度的友人們分享臺灣民俗文化,引起熱烈討論。

寶萊塢拉近印度和臺灣

然而,就一般民間層次而言,印臺彼此的認識其實嚴重不足,他坦誠這是個重要的議題。「問一般臺灣企業的友人,爲什麼沒有到印度投資?大多不是不要,而是還沒考慮到,根本沒有想過、不瞭解。」他說着說着,雙手比畫了起來,表示整個東亞沿着太平洋從北到南,日本、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到印度密集地投資,中間唯獨跳過臺灣,對印度的興趣相對地少

彼此間要有任何實質的瞭解,他認爲人們必須走出來,並建議可以從「教育語言訓練和觀光」等3方面下手。

特別在觀光上,如何向印度介紹臺灣?廣受觀迎的寶萊塢電影正是史達仁打算向印度行銷臺灣的利器之一。他指出,印度年產1300部電影,比起年產350到400部電影的好萊塢還要多得多,有世界最大的電影產業,且每年有40到50部電影都拉到外國場地拍攝,例如美國、英國、法國、南非、日本和新加坡等等。

「我認爲臺灣應該邀請印度電影製片公司和團隊,來臺灣至少拍個幾部電影。」史達仁指出,過去幾部在上述外國地點拍攝的印度電影,事後都證明成功地大幅增加2國間的觀光和文化交流。

2012年全臺聯映的印度喜劇電影《3個大丈夫:花天走地》,正是受到西班牙旅遊局的邀請到西班牙拍攝,還刻意在電影中置入鬥牛和蕃茄大戰等場景,隨即讓隔年赴西班牙旅遊的印度觀光客大增。「臺灣可以安排來拍攝划龍舟、阿里山和臺北101等等,把臺灣的特色透過印度電影完整地行銷。」

反觀臺灣人對印度的認識也相當地不足,史達仁認爲,這也可以靠寶萊塢電影來提升。「印度電影在臺灣非常地受歡迎,我還沒遇過沒有看過電影《3個傻瓜》的臺灣朋友!」主演《3個傻瓜》的印度天王阿米爾罕(Aamir Khan)最近共同製作兼主演的《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在臺灣更是叫好又叫座,上映9周、票房破億。(注)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創下印度電影在臺賣座紀錄,票房破億。(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史達仁更建議,臺灣甚至可仿效2013年阿米爾罕訪問美國華府的方式,邀請他或其他知名寶萊塢名人來臺。當年由於肯定他在節目上大膽討論印度非法墮胎女嬰、兒童性侵和家暴等各項禁忌議題,起到媒體教育和賦權公民對重要社會和公共政策的作用,頒予「海外媒體獎」。若循此邀請來臺訪問,不僅巨星來訪的意義拉到更高的社會交流層次,也可以讓臺灣更瞭解印度。

翻譯詩經、介紹中文

要讓更多臺灣人走近不甚瞭解的印度,看似困難,但史達仁信心滿滿,而且不怕難,還透露他當初之所以選擇學中文,不僅是看上中文日增的重要性,也正是因爲聽說中文很難學,「加上我對中文一無所知,基於這3個原因就學了。」

大搞創意外交的史達仁,幾年前還曾著書介紹中國語文;派駐北京時,甚至因爲讀了英文版的詩經,着迷於詩經的意境,以英文閱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一度讓他以爲是印度詩的翻譯,驚豔中國和印度文學的相似之處,爲此還特地請了中文家教,每個週末都在學習詩經,然後花了2年時間將詩經翻譯成他的母語坦米爾語。

在中國作家莫言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之際,也曾受出版商邀請翻譯莫言的小說《變》,直呼自己外交官生活忙碌,原本直覺就想推辭,卻在初步閱讀之後就決心翻譯,「這本自傳式的小說實在太喜歡了,以莫言小說改編的張藝謀電影紅高梁,也是我最愛的電影之一!」坦米爾語是全球約莫有8千萬人口使用的語言,在南印尤其普遍,這些中文文學透過史達仁的翻譯,得以穿透印度。

印度與臺灣互補性

近年來印度的崛起有目共睹,日前英國金融時報更以世界權力向亞洲移轉,稱亞洲2大經濟體印度和中國的競爭將重新定義21世紀,來描述印度崛起的意義。在這個大趨勢之下,臺灣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印度則正在推動「東向政策」(Act East Policy),史達仁稱,「在2項政策的綜效之下,將爲印臺雙邊關係注入新的動力,共同的利益也會爲雙方合作邁入新的階段。」

他特別指出,「印臺的經濟關係具有互補性,我們要什麼你們有,你們要什麼我們有,」印度有13億人口,還是個很年輕的國家,平均年齡只有29歲,年輕人喜歡買的,車子、手機、電腦等等,這些產品正好都是臺灣的優勢

▲印度市場快速成長,人口數直逼中國,且結構年輕,平均年齡只有29歲。(圖/視覺中國CFP)

過去3年,印度每年的經濟成長率都超過7%,國際貨幣組織IMF也已預測印度2017年的經濟成長率將達到7.2%,印度總理莫迪在2014年上臺後推動的一連串經濟振興政策,包括「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和「數位印度(Digital India)」等等,被認爲功不可沒。這一點,連新南向的操盤手、政務委員鄧振中也大爲肯定,「莫迪真的很能幹,振興印度經濟很有一套,所以臺灣一定要利用這個機會,耕耘印度市場。」

「印度是一場盛宴,」史達仁如此形容印度的興起,全世界趕赴印度參加這場盛宴,認爲臺灣也不該錯過,此刻,印度正在廣邀具有資本、能力和最新科技的夥伴加入共同成長,「和印度一起成長的潛力巨大而且快速。」

迄今,到印度投資的臺灣企業不過100家,遠遠不及在越南的上萬家臺商數,但許多在印臺商都大爲成功,且橫跨各領域,例如正新輪胎、中鼎工程、臺達電、豐泰聯發科友訊緯創等。

中興大學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主任陳牧民指出,臺灣和印度其實很近,從臺北直飛新德里也不過6小時,對於過去就不熟悉的南亞,需要的是找到具優勢的地方單點突破。

印度和臺灣確實不遠。史達仁提醒,「當人們做瑜珈,或者向佛祖祈禱的時候,就是一種和印度的連結。」在他看來,一旦心的距離近了,走向對方的時刻也不會太遠了。

注:由於《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在臺灣大受歡迎,阿米爾罕日前還特別錄了一段感謝臺灣觀衆的影片:www.youtube.com/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