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當一箇中年廢柴決定去死

有什麼是比死更“可怕”的事情嗎?

臺劇《有生之年》男主高嘉嶽會給出的答案是,處理家人朋友之間的瑣事。

這部劇的製片人是林心如,主演有吳慷仁、鄭元暢、張榕容……前兩天剛完結豆瓣分數就衝上8.9,被不少人列爲“本年度最佳臺劇”。

該怎麼形容它呢?

大家感冒的時候,會不會什麼都不想吃,就饞一口白粥?簡單熱乎,喝下去整個人會從胃部暖起來,比什麼山珍海味都有管用。

這部劇就有點像一碗白粥。

熟悉,平凡,見到的第一眼你就知道它是什麼“味道”。

可這正是它奇妙治癒力的來源。你能在其中看見自己、接受自己。

Moving On,陳宇祥 - Moving On

如果必須用一句話來概括這部劇,那就是一個叫高嘉嶽的中年男人決定去死,準備回家跟親人們道別,結果到家就被各種家長裡短煩到沒空去死。

點開這部劇,你立馬會感受親切感撲面而來。

誰沒見過這樣被各種傢俱堆得滿滿的、甚至有點逼仄的客廳?

一到晚飯時間就鬧騰的飯桌,瞬間讓我想起在老家跟一大堆親戚吃飯的熱鬧。

還有簡陋但乾淨的早餐店,不就是我們小時候上學路上會經過的樣子嗎?

在這部劇的鏡頭裡,煙火氣是具體的。

但讓這部劇更有“紀錄片”質感的,是劇中人物。

他們真實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基本上每有一個新人物登場,十分鐘內,我心裡就會有一個現實中能對上號的人。

高嘉嶽身上有無數中年失意者的影子。

他確實比大部分人要更倒黴一點,41歲,經營多年的小餐廳倒閉,交往12年的女友懷上了別人的孩子,別人四十而不惑,他四十而不想活。

但看到他喝得爛醉回家,藉着酒勁兒表演一種誇張而虛假的歡樂,我突然覺得好熟悉。

那是一張成年人都認識的臉,叫做“報喜不報憂”。

這或許是中年失敗格外殘忍的一點,社會默認你已經沒資格喊疼,所以就算你一腳踩空摔到頭破血流,內心千瘡百孔,也要用最後一點力氣假裝沒事。

他原本以爲自己過得全世界最糟糕,結果回到家一看,呦呵,大家也沒好到哪兒去啊。

家裡看起來最體面的二弟是模範小孩,從小到大都很優秀,爲整個家忙裡忙外。

可某種程度上,他也一直受“優秀”所累,失業後甚至不敢告訴家裡人,每天到點出門假裝上班。

鄭元暢和這個角色意外地適配,他身上殘存的偶像包袱在這裡有畫龍點睛的奇效。

三弟是現在流行起來的“全職子女”,30歲了依然和父母同吃同住,幫父母打理家裡的早餐店。

這也導致他心理上,始終是兒子、弟弟,不是一個成年男人。

不過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高嘉嶽的父母。

作爲家長,他們很稱職,但作爲夫妻,就很難說了。一個細節,在男主回家之前,他們已經分房睡很久了。

父親精神出軌,母親感到委屈的同時又難以脫離,兩個人在家裡經常吵得不可開交。

這是一個太過不爽又太過真實的細節,這個母親和生活中無數我們認識的、年長一些的女性一樣,明明在婚姻中吃了太多的苦,卻很難離開。

她們揹負“母親”、“妻子”的身份已經太久,心理上、經濟上都很難切割。

可同時多年積累下來的怨懟和不被滿足的情感需求又如此真切,她們只能把各種不甘心變成一句句抱怨發泄出來,潑辣之下藏着苦澀的底味。

這讓我想到那些被假靳東欺騙、爲秀才癡迷的農村阿姨們,她們被困在家庭中無法逃離,只能在互聯網上追求一點虛無縹緲的“愛意”。

生活給每個人出了不同的難題,怎麼辦?

劇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只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展現着這個家庭的雞毛蒜皮。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高嘉嶽白天帶着二弟的兒子大鬧學校之後,就碰上晚上全家給父親過生日。

將近一分鐘的長鏡頭裡,二弟的兒子剛被親媽罵完就被奶奶領走安慰,而高嘉嶽一邊做飯一邊要被二弟指責帶壞小孩,他辯駁時一分神就把醋當成醬油倒進鍋裡,被父親狠狠在屁股上拍了一下……

三代同堂的老房子擁擠而鬧騰,看着屏幕彷彿就能聽到劇中人的呼吸、能聞到飯菜的香氣。

這個場景我想每個人都很熟悉吧,一到過年過節各家的廚房都是這麼一大堆人這麼擠在一起,嘰嘰喳喳地聊着各種大事小事。

這種吵鬧有一種不可代替的生命力,好像再大的難題在這裡都能分解成具體的一口飯、一次聊天、一個擁抱。

高嘉嶽回家後依然想死,他躲在房間裡給家人留了一封信。

房間外母親與二弟一邊做飯一邊聊怎麼教育小孩,父親和侄子在天台上談心。

聽着這些熱鬧的聲音,他反覆修改着措辭。

他本來想直接叫這封信“遺書”,想了想劃掉,改成了“漫長的告別”,又劃掉了,最後留下一句:

“有生之年,能長這麼大,算不錯了。”

我覺得這段特別妙,伴隨着切菜聲、交談聲、腳步聲交雜在一起的背景音,你能看到他的態度從決絕中一點點生出心軟,最後連告別都不忍心說出口了。

一個不忍心告別的人,大概率就沒那麼容易真的赴死了。

家裡吵鬧的煙火氣,把他往人間拉了一點點。

每個人都可能會有那種遇到挫折、特別想逃避的時刻,在那些就快熬不過去的瞬間,聽到周圍人瑣碎吵鬧的日常聲音,就會有一種特別的安心感。

有時候問題的答案可能就在謎面上,生活帶來的傷痛,也只有生活可以治癒。

想死的男主在各種雞零狗碎裡重新生出了羈絆;

長不大的三弟要學着獨立;

被家庭困住的母親在一次短途旅行裡慢慢學着做回自己,開始思考離婚的可能性……

他們生活的方向不在遠方,而在腳下,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才叫“未來”。

這不也是現實中無數普通人的人生嗎?

某種程度上,長大是認識到自己很難得償所願的過程。

大部分人就是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我們可能都很難成爲小時候想象的那個金光閃閃的大人,最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本來就只屬於少數人。

爽文一樣的人生劇本是稀缺品,但生活是屬於所有人的。

有些人會在忙生忙死地工作後找時間給自己認真地做飯,有些人覺得在大城市實在撐不下去就回到家鄉調整節奏,每個人都可以探索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支撐着我們繼續往前走的能量,也許就藏在生活的各種雞毛蒜皮裡。

感到疲憊時,記得歇一歇,拍拍自己的肩膀:

“嘿,有生之年,我們能健康平安地長這麼大,算不錯了。”

(圖片來自網絡,《有生之年》截圖來自BiliBili)

現在《有生之年》在B站除了最後兩集都限免哦,這週末最後兩集應該也會限免!

想看的小夥伴快衝,這羊毛不能不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