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兩省,女多男少 | 地球知識局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衆號:地球知識局
東北性別比例
文字:隗知
製圖:果 / 校稿:通麥 / 編輯:果
所有的閃光與心碎,
在這裡停留,對視,交談,
成爲冬天,成爲河岸。
——《冬泳》班宇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遼寧、吉林兩省分別以99.70、99.69的性別比,成爲了中國內地僅有的女多男少的省份。其它省份性別比均高於100,廣東更是達到了全國最高的113.08,這意味着廣東每有100名女性就有113名男性。
女多男少,往往是發達地區的人口特徵,美日英法德等國家人口性別比均低於100。目前經濟數據在全國並不顯眼的遼寧、吉林,爲什麼率先進入了這一行列?
究其原因,這是由於東北的變遷濃縮了一百多年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那麼,同樣地處東北的黑龍江,爲什麼性別比卻是100.35,沒有小於100?
工業化時代到來前,東北由於氣候和歷史原因,一直人口較少。清朝時期,朝廷對東北又採取的是一套斷斷續續的封禁政策,大規模人口想在此地增加並不容易。
黑龍江牡丹江市的寧古塔
在那時是流放犯人的苦寒之地
(清中期的寧古塔圖)▼
到了清朝中晚期,經過工業革命發展的國家普遍變強,一些國家開始對擁有資源富饒的東北地區打起了主意。受第二次鴉片戰爭影響,沙俄攫取了大量中國領土,外加東北地區本身的固有問題,清政府從1860年開始對東北局部開禁。
1896年,沙俄迫使還沒有從甲午戰爭慘敗中恢復元氣的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獲得大清東省鐵路(後稱“中東鐵路”)的修築權。東清鐵路建成後不久,清朝也對東北正式全面開禁。
中東鐵路的老地圖
一些城市名年輕人未必都認得
(圖:Flickr)▼
東清鐵路上的松花江橋
(圖:wiki)▼
同一時期,日俄戰爭後,勝利的日本加速向東北滲透,瓜分鐵路和礦業權益。
到了抗戰時期,僞滿洲國在日本的支配下實行統制經濟,推動長春成爲東北科技教育發展的重心。
有了環境的加持,關內貧民大量流入東北,成爲了東北鐵路的鋪設者、煤礦的開採者、城市的締造者。四平、長春、大連等城市,或從無到有、或從小到大地建設和發展起來。
從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的這一百年,東北在工農業發展、文化教育和城市建設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相比國內工業化時代移民較多的其它地區,東北有共性也有個性。
當時中國的工業高度集中在東北
是全國實現現代化最早的地區
(瀋陽冶煉廠)▼
宗族傳統薄弱,是與關內文化上最顯著的差異。東北人口主體是移民後代,且不同於中國歷史王朝興替過程中的人口流動。東北人口流動的第一推動力是工業化需要,關內人口以小型親族或個體爲單位流入東北,農業發展也有着鮮明的工業化和爲工業發展服務特徵,沒有足夠時間沉澱形成大型和立體化的宗族社會。
東北的城鎮化率一直較高,因爲關內移民幾乎自“闖關東”時代的開始就圍繞交通要道、林業礦業所在地,在政府和大型企業的推動下轉化爲城鎮人口。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東北難以發展出成規模有傳承的民營經濟。
開荒墾田本身往往也在政府組織和指導下,圍繞城鎮進行,造就了較高的城鎮化率,如遼寧城鎮化率68.11%,僅次於除重慶以外的三個直轄市和廣東、江蘇、浙江,居全國第七。
70年代的北大荒國營農場
得益於地區的高城鎮化率
農場的生產機械化水平也很高
(圖:wiki)▼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率從17.92%提升到60.60%,多數地區的城鎮化是隨着過去四十年間經濟和城市建設發展完成。
東北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較高,“七普”統計,遼寧、吉林人口受教育平均年限均超過10年,且遼寧爲10.34,僅次於北京、上海、天津、山西以及外來人口較多的廣東。
東北人口受教育平均年限都在全國平均之上▼
短視頻中常常聽到的東北口音,恰恰反映了相比難以進入通俗文化賽道的西部地區人口和不屑進入這一賽道的一線城市人口,中等教育普及較好的東北人在通俗文化傳播中具有優勢。
東北的常住人口就業重視“編制”,也是關內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這是因爲自19世紀末東清鐵路修築開始,歷經清末、民國、僞滿洲國、新中國等多個時期,東北發展始終貫穿着鮮明的計劃經濟特徵。
“宇宙的盡頭是東北,東北的盡頭是編制”?
(齊齊哈爾一重,圖:壹圖網)▼
和其它地區相比,東北的公有制經濟基礎深厚。民間對於在政府部門或大型企業(尤其是國有大型企業)中有一個編制,纔是“正經”工作這一觀點的認可度,僅次於華北地區。
一系列因素,也導致了東北獨特的人口特點,而這些特點都非常引人注目。
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百年來推動東北經濟崛起和發展的產業結構決定了大多數居民直接或間接與“編制”相關,“多子多福”傳統觀念相比全國多數地區薄弱。
不是小孩生不起
而是“編制”更有性價比
(圖:壹圖網)▼
在七十年代末開始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中,東北地區落實最爲嚴格,這造成了人口出生率較低,且性別比例較爲均衡。在現代醫療衛生條件下,女性平均壽命略高於男性,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後,女性人口自然略多於男性。
高流動性的移民文化:東北文化主要是過去一個半世紀,來自中原的移民結合本地遊牧(獵)傳統的滿族、蒙古等少數民族文化形成。
在放開封禁後,關內大批農民涌向東北▼
移民出於生存和發展需要,可能快速和大量流入一個地區。由於這一地區宗族血親羈絆較少,這些移民也很容易由於同樣的原因,流入其它建設快、個人發展空間大的地區。
自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在三線建設的過程中,東北的專業人才就開始逐步向內地新興城市流入。90年代國企改革重組的浪潮,推動了東北三省的勞動適齡人口,尤其是青壯年男性大量涌向沿海省份。
前陣子很火的電視劇《漫長的季節》
描繪的正是這一時代背景下的東北▼
較高的女性地位:東北地區工業化早,城鎮化率高,平均受教育年限長,相應的女性受教育機會較多,在“考研”“考編”中相比其他地區佔據一定優勢。經濟自立是關係平等的重要保障,東北女性在家庭中具有話語權,遼寧省省會瀋陽於2017年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第一家男性家暴庇護所。
近年來,雖然“國考”崗位的性別傾向總體仍然傾向男性,但男性優勢地位在不斷下降。根據《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統計,各類高等教育中女生佔比均已超過男生。在這一背景下,許多女性也不希望爲了高一些的薪資水平離開家鄉,前往一些經濟發展迅速,但對女性勞動者並不足夠友好、“傳統”思想留存較多、導致女性在家庭中權責不平等的新興城市就業。
這也是女性社會地位在不斷提高的表現▼
同時,男性人口仍繼續流向廣東、浙江、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以至於有些家長吐槽,寧願兒子平庸,這樣才能斷了他離家闖蕩的念頭。此消彼長,遼吉地區人口結構越來越呈現出女多男少的狀態。
黑龍江(100.35)、河南(100.60)兩省,男性人口僅僅略高於女性,處於性別比下降的第二梯隊,很可能在下一次人口普查中進入性別比例低於100的省份行列。
另據2023年黑龍江省統計局發佈的《2022年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年末常住人口女性比男性多約1萬人,至此繼吉林、遼寧之後,黑龍江性別比也低於了100,東北三省均成爲全國目前僅有的“女多男少”省份。
這兩省的數據十分接近▼
同爲東北省份,黑龍江性別比下降速度較遼吉兩省略慢,主要有多個原因。
黑龍江是全國地級資源型城市最多的省份,資源型城市佔13個地級行政區中的9個,在多年的資源開發中,黑龍江的主要自然資源如石油、煤炭和木材均有枯竭之勢。
黑龍江一共有11個資源型城市
其中有9個是地級行政區▼
在經濟增長速度趨緩時,資源型地區女性就業相比男性處於更加不利地位,因而女性有較強的動力遷往相鄰的吉林遼寧,甚至關內發達地區。
自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經濟增長乏力,影響中俄貿易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作爲邊境省份,疫情對黑龍江省的經濟發展影響較東北其他兩省更爲明顯。
黑龍江省作爲全國對俄貿易的"橋頭堡"
對俄貿易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圖:圖蟲創意)▼
多個因素進一步加速了黑龍江人口的全面流出,出現了青壯年勞動力在經濟發達的省份交稅,退休老年人在環境宜居的地方領老家的養老金的情況。
根據“七普”數據,黑龍江人口相比“六普”減少了16.87%,十年間減少646餘萬人。反觀網絡,有媒體鼓吹關內青年到房價低的鶴崗進行低慾望生活,但就人口流動情況看來,選擇長居鶴崗的青年寥寥,黑龍江本地人對於“宜居”的理解與這些炒作的理解區別很大。
選擇在鶴崗買房躺平的年輕人
終究還是少數,他們的選擇並不具代表性
(圖:《在鶴崗安家》)▼
不過,從世界範圍看,女多男少是高度城鎮化地區在後工業時代的體現,大多數地區都可能無法避免這一現象。按老話來說,就是“你跺你也麻”。
所以,性別比的變化走向,也代表遼吉地區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三個可能。
性別比例略低於100,但保持穩定,是現代化社會的正常人口特徵。東北城鎮人口比例高,許多老人從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退休後依靠養老金度日。地方財政現狀和非農業人口比例決定了東北的社會保障水平上限不高,但下限比起內地許多地區要高。
東北地區是全國人口老齡化最突出的地區
(圖:壹圖網)▼
遼吉兩省相對穩定的社會狀態,利於文化觀念的沉澱、文藝創作的發酵。率先發展的共和國長子的故事,在房地產行業難以推動城市擴張的今天,引發了普遍的社會心理共鳴,推動了“東北文藝復興”成爲了全國性的文化熱點。
其實東北文藝的發展並未有過顯著的中斷
不過在近幾年,各個文藝領域都颳起了東北風暴▼
如果產業轉型並不順利,仍然找不到長期的增長點,青壯年男性人口持續流失,“未富先老”趨勢加劇,性別比有可能會低於一些發達國家。
國家高度重視東北的戰略支撐作用,同時近年來一線城市就業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出現了部分高學歷青壯年從北上廣深等城市迴流到家鄉的現象,他們引入了一線城市的企業管理和行業發展經驗。
家鄉發展得好
年輕人也就更願意返鄉工作生活
(瀋陽城市風光,圖:圖蟲創意)▼
國家戰略的政策統籌和迴流人才的觀念更新融合在一起,如果可以成功推動東北的產業升級和營商環境改善,進入自發的良性循環,產生的優質就業崗位會進一步吸引人才。
如此一來,遼吉的性別比可能會重新回升到100以上,而這將延緩老齡化進程,改善東北人口結構,“共和國長子”有望從“東北文藝復興”走向全面振興。
*本文內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